石家庄,一男子开小车,以73km的时速穿越青银高速石太路段,不料因超速被抓拍,扣6分罚款200,男子不解,高速上限120km/h,下限60km/h,自己正常行驶,并没有超速,为啥要被处罚?工作人员解释,此路段特殊,为了安全,限速60。男子不服:听你的还是听法律的?男子告上法庭,历时两年,还闹到了最高检,最终这样判了! 高速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往往是司机们最为熟悉的路标之一。然而,在河北石家庄市郊的青银高速公路石太路段,一个看似寻常的限速标志,却引发了一场持续近两年的法律纠纷,最终甚至惊动了最高检察院。 冬日清晨,赵先生驾车行驶在青银高速石太路段。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司机,他习惯性地将车速保持在70公里/小时左右,认为这是高速公路上的安全速度。然而,当他驶过一处电子监控设备时,闪光灯亮起,他被电子摄像头抓拍了。 几天后,赵先生收到了交警部门的处罚通知:因超速行驶,他被处以200元罚款并记6分。这个处罚结果让赵先生感到困惑和不满。作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他深知高速公路的正常限速范围是60-120公里/小时。他的行驶速度仅为73公里/小时,怎么会被认定为超速呢? 带着疑问,赵先生开始了解情况。他惊讶地发现,原来涉事路段因为特殊原因,被设定了60公里/小时的限速。这个发现不仅没有平息赵先生的疑虑,反而加深了他的困惑。在他看来,如此低的限速不仅不合理,更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怀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赵先生决定通过合法途径为自己争取权益。他首先向交警队提出了行政复议,希望能够撤销这次处罚。然而,交警队认为处罚合理,拒绝了赵先生的请求。 面对交警队的回应,赵先生并没有气馁。他认为,这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权益,更涉及到广大司机的利益和道路交通安全。于是,他决定将案件诉诸法院,希望通过司法程序寻求公正。 5月,赵先生向石家庄市鹿泉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赵先生提出了两个主要论点:首先,他认为60公里/小时的限速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其次,这种处罚不符合公安部关于处理限速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 然而,一审法院并未支持赵先生的诉求,而是维持了交警部门的处罚决定。这个结果无疑让赵先生感到失望,但他并未放弃。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年底,赵先生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在二审过程中,法官们对案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审理。他们不仅仔细研究了相关法律法规,还实地考察了涉事路段的实际情况。最终,二审法院作出了支持赵先生诉求的判决,这个结果让赵先生感到欣慰。 然而,案件并未就此结束。交警部门不服二审判决,向检察机关提出了抗诉。这一举动引起了检察机关的高度重视。他们意识到,这个案件背后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情况,检察机关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研。他们不仅走访了交警部门和道路管理部门,还深入实地考察了涉事路段。通过调研,他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道路设计和管理的不合理之处。 检察机关的调查结果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涉事路段很快进行了改造,原本不合理的限速标志,被调整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设置。与此同时,检察机关还督促相关部门对同类处罚案件进行了全面清理,最终撤销了6200余件类似的处罚决定。 这起始于一次普通的交通处罚的案件,最终演变成了一次推动交通管理改革的契机。通过这个案例,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的安全隐患,更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合理诉求,体现了司法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 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个案例揭示了法律适用与现实情况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虽然60公里/小时的限速,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是必要的,但它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高速公路正常限速范围确实存在冲突。这就要求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仅仅机械地适用法律条文,还需要考虑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同时,这个案例也体现了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面对存在争议的判决,检察机关没有简单地支持或否定某一方,而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并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具体案件,更从根本上消除了引发纠纷的因素,体现了司法机关的智慧和担当。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面对法律与现实情况存在矛盾时,我们不应简单地选择其一,而应该努力寻找平衡点,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又要照顾现实的需要。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公民应该勇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司法机关则应该以开放、务实的态度面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完善。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最高检在,2023年10月11日关于《高速路行车超过60km/h被罚合法吗?》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