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广西桂林,一男子花了10800元在网上买了一款硅胶实体娃娃,到货后男子发现,这不

广西桂林,一男子花了10800元在网上买了一款硅胶实体娃娃,到货后男子发现,这不是硅胶材质,而是塑料材质,于是男子认为商家欺骗了自己,协商无果后,男子将商家告上了法院,要求退一赔三,法院怎么判? (信息来源,裁判文书网) 桂林市民小蒋(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时兴起的网购行为,会让他陷入长达数月的诉讼漩涡。这位30岁出头的自由职业者,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在一个寂寞的夜晚,他鬼使神差地打开了某购物平台,浏览起了"硅胶娃娃"的页面。 "当时就是好奇,觉得这种高科技产品挺神奇的。"小蒋回忆道,"网页上说是高仿真硅胶材质,还能模拟声音,甚至可以定制明星脸。"被这些花哨的宣传词吸引,小蒋一时冲动,一口气下单买了两个,花费了10800元。 几天后,当快递员艰难地搬着两个巨大的包裹来到小蒋家门口时,小蒋还沉浸在即将拥有"高科技伴侣"的兴奋中。然而,当他拆开包装,触摸到娃娃的质地时,兴奋瞬间变成了疑惑和失望。 "摸上去硬邦邦的,一点也不像宣传的那样柔软。"小蒋说,"而且有一股刺鼻的塑料味,完全不像硅胶应有的触感。" 怀疑自己被骗,小蒋立即联系了卖家。然而,卖家却坚称产品就是硅胶材质,拒绝退货。陷入僵局的小蒋决定寻求专业帮助,他花费500元,将娃娃送到了一家材料检测机构。 检测结果令小蒋大吃一惊:娃娃的材质并非硅胶,而是一种叫TPE的热塑性弹性体,俗称塑料。"我觉得自己被彻底欺骗了,"小蒋愤怒地说,"我花一万多买的是硅胶,结果给我一个塑料娃娃?" 小蒋再次联系卖家,要求退货退款,但卖家以"成人用品不适合退货"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走投无路的小蒋最终决定诉诸法律,他以商家虚假宣传、销售不合格产品为由,将其告上了法庭,要求退一赔三。 然而,法律的天平并没有立即倾向小蒋。一审法院认为,小蒋没有提供足够证据,证明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因此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这个结果让小蒋感到十分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在律师的建议下,小蒋提起了上诉。 二审过程中,案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法院注意到,小蒋一次性购买两个完全相同的娃娃,这与正常消费习惯不符。更令人生疑的是,发现问题后,小蒋首先选择送检而非与商家协商,这种行为模式也不符合一般消费者的反应。 基于这些异常点,二审法院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判断:小蒋的购买行为可能并非出于正常消费目的,而是为了索赔。因此,法院认定小蒋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的定义,不能享受该法律规定的保护。 这个认定无疑给案件蒙上了一层复杂的色彩。小蒋是真正的受害者,还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职业打假人"?舆论一时间褒贬不一。 然而,尽管小蒋未被认定为消费者,法院仍然认为商家存在违约行为。根据《民法典》关于合同履行的规定,商家销售与宣传不符的产品构成违约,应当承担相应责任。最终,二审法院判决撤销一审判决,要求商家返还小蒋10800元,同时小蒋需将两个娃娃退回。 这场历时近半年的法律纠纷,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网购陷阱的警惕,也在法律界引起了广泛讨论。有法学专家指出,该案例凸显了在线上交易中,如何界定消费者身份、如何认定商家违约行为等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 同时,这个案例也给网购消费者敲响了警钟。"网购时一定要仔细核实商品信息,遇到问题要及时保留证据。"一位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建议道,"同时,商家也应该诚信经营,如实描述商品,避免误导消费者。" 随着判决的落锤,这场因一个硅胶娃娃引发的法律纠纷暂告一段落。然而,它所揭示的网购陷阱、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在这个网购盛行的时代,如何在便利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每个消费者和商家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文中出现的所有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