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男孩被同班同学拦在楼道殴打,并被对方携带的尖刀捅伤左前胸、右侧胸壁等部位后,忍痛与继续行凶的同学搏斗,直到体力不支。谁曾想到,警方介入后,竟认定两人互殴,并对同学作出不处罚决定!男孩父母不服,以孩子的名义告上法庭,法院这样判。 (案例来源,邯郸市丛台区人民法院) 一声尖锐的惨叫,划破了初夏午后的宁静。在河北某中学的教学楼楼道里,13岁的李小男捂着胸口蹲在地上,鲜血从指缝中渗出,染红了他的白色校服。几步之外,同班同学李明阳手持一把染血的小刀,眼神中充满了惊恐和愤怒。而这场暴力事件的起因,竟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课堂小插曲。 当天上午的数学课上,李小男因为解答了一道难题,而受到老师表扬。坐在后排的李明阳,不屑地嘀咕了一句"书呆子"。李小男听到后,转身瞪了李明阳一眼。就是这个眼神,点燃了导火索。 "你瞪什么瞪?"李明阳压低声音威胁道,"放学别走,我们好好聊聊。"李小男没有回应,只是默默地转回身继续听课。他知道李明阳在班上的名声,不爱学习,经常欺负同学,甚至有人传言,他家里有黑道背景。但李小男并不害怕,他相信只要不招惹对方,事情就不会闹大。 然而,事态的发展远超李小男的预料。放学铃声响起,李小男刚走出教室,就被等在门口的李明阳,一把推到了楼道的墙上。"你很得意是吧?以为自己很聪明?"李明阳咬牙切齿地说,同时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折叠小刀。 李小男惊恐地看着刀锋在眼前闪烁,急忙解释:"我没有别的意思,真的。"但李明阳已经被怒火冲昏了头脑,挥刀就向李小男刺去。千钧一发之际,李小男本能地抬手去挡,刀尖划过他的手臂,留下一道血痕。疼痛和恐惧让李小男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他奋力推开李明阳,想要逃跑。 但李明阳很快追上来,再次挥刀。这一次,刀尖直接刺入了李小男的左前胸。剧烈的疼痛让李小男惨叫出声,但求生的本能让他继续反抗。两人扭打在一起,李小男拼命抓住李明阳持刀的手,同时用另一只手猛击对方的面部。 就在这时,被惊动的老师和同学们赶到现场。他们将两人分开,并立即报警。李小男被送往医院急救,而李明阳则被老师控制住,等待警察到来。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发展。 几天后,警方对这起事件,作出了令人意外的处理决定:认定李小男和李明阳为互殴行为,双方均构成轻微伤。更令人震惊的是,警方对李明阳作出了,不予处罚的决定。 不过,李小男的父母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他们拿着医院的诊断报告找到警察局,要求重新调查。报告显示,李小男左前胸有2厘米深的刀伤,右侧胸壁有多处划伤,左手臂有一道长达5厘米的刀伤。这些伤势远远超出了,"轻微伤"的范畴。 "我儿子明明是正当防卫,为什么要被认定为互殴?"李小男的父亲激动地质问警官,"那个李明阳带刀上学,意图伤人,为什么不予处罚?" 警官面对质疑,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处理决定的理由:"根据双方陈述和现场勘查结果,我们认定这是一起互殴事件。李明阳年龄未满14周岁,根据法律规定不予处罚。" 面对警方的冷漠态度,李小男的父母决定,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正。他们以李小男的名义,向当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警方的不予处罚决定。 在等待开庭的日子里,李小男始终无法摆脱那天的阴影。他变得沉默寡言,经常做噩梦,甚至不敢独自走在学校的走廊里。他的成绩也开始下滑,曾经热爱的学习现在成了一种煎熬。 与此同时,李明阳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在学校里耀武扬威。有同学私下议论,说李明阳的父亲在当地很有势力,警察不敢得罪他。这些传言更加重了,李小男家人的焦虑和愤怒。 终于,在事发三个月后,这个案件在法庭上得到了审理。庭审中,李小男的律师提出了几点关键质疑:首先,警方是否核实了,李明阳的实际年龄?其次,即便李明阳未满14周岁,但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应当予以训诫。最后,李小男的行为明显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不应被认定为互殴。 警方代表在回应中显得底气不足。他们承认在调查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疏漏,比如没有详细核实李明阳的年龄,也没有深入调查,李明阳携带管制刀具的动机。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烈辩论,法庭宣布休庭。一周后,法院作出判决:撤销警方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求公安机关重新作出处理。 然而,这个案件引发的讨论,并没有随着判决的出炉而结束。它揭示了未成年人犯罪处理、校园暴力防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许多家长开始关注学校的安全管理,呼吁加强对学生携带危险物品的检查。教育专家则指出,应该从根本上改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冲突解决能力。 (文中出现的所有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