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教授演讲后的思考 曾有几次被的士司机以路程短为理由拒载,但却并没有太在意,等待下一辆车就是。昨天在听杨教授演讲的时候,他也举到了这个个别的例子。不过他却同的士司机进行了交流,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做生意的正确之道,他希望士司机能够加以改进,有什么客拉什么客,不要随意的拒载。在现实生活当中搭乘的士的人距离肯定有短有近,有的人也许就是一个起步价之内的距离,有的人也许距离会很长,但是我相信短距离的乘客应该是大多数。因此就做生意而言与其说在那等着载运长距离的乘客而几十分钟都等不到一位,不如见一个载一个。无论他的距离长短,最后载客的总量也一定会比一次性载一个长距离的乘客要大,总的获利要更多一些。为什么宁可放弃多数短距离乘客的需求而去等待载一个长距离的乘客呢?如果这样的的士司机是在城市街道上运转还好,他究竟不会影响整体的交通秩序,如果他是在机场车站或者其他公共场停车等待长距离的乘客,那可能就会严重影响交通秩序,甚至使局部的交通混乱。 教授讲的这件事让我引起了其他方面的回忆。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遇见过两类不同思想方法的同事。有的同事在对待领导分配自己工作的时候,总以自己是学某个专业方向的,而领导安排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方向不对要么婉拒领导安排的工作,要么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持一种消极态度,致使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或者让领导对自己产生一些不太好的印象。这对他后来的成长并没有什么好处,领导会想你不是只擅长与你专业对口的工作吗?那你就等着吧,等着有与你专业方向对口的工作的时候再安排你去做。如此以来这些同志很长时间会没有相应的工作去做。而另外有一部分同志,无论领导安排什么工作,都会很积极很正面的对待,愉快的接受。也许这些工作他不太熟悉,但是在工作过程当中却会边学习边工作,工作结束他也学会了,而且工作也做的有条有理,质量和效果都非常不错。这些同志在工作过程当中学习提高,长了自己的见识,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也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今后的工作领导也更愿意交给他,也许这同志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遇,以这些工作为载体为平台在领导和同事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为自己今后的生存赢得了持续不断的市场,这两种同志形成明显的反差。后来自己当了领导就比较喜欢后一种同志这种工作态度,对持有后一种工作态度的同志总是高看一眼,也总是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偶尔我也曾经想过,某个同志其实更擅长其他方面的工作,当他一个工作下来有一段间隙的时候,不如让他休息一段时间等待有更适合他岗位的工作的时候再安排,这也许有利于发挥他的专长。实际上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我也发现了和的士司机同样的现象,有的时候公司能来哪些项目、哪些项目不能来并不以领导或者同事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往往为了等一个与某个同事专业对口的项目也许要等很长时间,毕竟项目跟项目之间的衔接周期有点长,不是以天计有的时候要等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让某个同志以此为理由等待,让他空闲时间太长,他的业务不就逐渐的生疏了吗?甚至如果沟通交流不够的话,这些被长时间闲置的同事也许会误以为领导对他不够信任,就产生一种跳槽的想法,那公司的损失就更大。所以后来在领导岗位上安排同事们工作的时候,也许会考虑专业对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能那么巧,有专业的工作等待专业的人,也不能让专业的人长时间等待专业的工作。而是来什么工作的时候,在能考虑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就考虑不能考虑的时候来什么工作什么人闲置就安排他们先做起来。实际上这种情况对这些同志也是一件好事,让他们在工作当中得到了更多的历练积累更多的经验,涨了更多的知识,这对企业对个人都是一件好事。几年下来,这些年轻的同事朋友也都实现了“经验自由”。实际上在我们的职业生涯当中,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哪有都是你之前非常熟悉,非常擅长的工作呢?不都是在工作当中学习,在学习当中提高吗?况且我们的企业精神和我们经历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不就是建成学会吗?而且这个建成学会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阶段实际上就是一种企业精神,也是我们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那就是在职业生涯当中要边干边学,任何一项工作和前面一项工作都不完全相同,不可能不遇见新的知识点,不遇见新的技能要求,那就要求在工作当中边干边学边学边提高。 冷静的想一想,无论是的士司机或者是工程师来说,他要应想应对任何一项工作都能够游刃有余,尤其是他擅长的工作之外的工作,他一定是在工作过程当中大量的学习积累了知识,让他有底气、应对新的工作迎刃有余。实际上这种游刃有余背后有这些同志大量的积累,如果没有过往的积累,他也是很难取得什么成效的。所以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最应该做的就是年轻的时候,要多学习一些知识,这才是未来真正的财富。这才是未来你能够真正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底气。
听杨教授演讲后的思考 曾有几次被的士司机以路程短为理由拒载,但却并没有太在意,
大桥看生活
2024-09-28 12:50: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