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又拿银牌了,这次该骂她‘不争气’还是骂我们太苛刻

娱乐 05-04 阅读:3 评论:0

“全红婵又输了。”——这话打出来我都觉得荒唐。一个18岁的女孩,刚比完世界杯总决赛,和队友陈芋汐包揽冠亚军,分数甩开第三名几十分,结果社交媒体上最先炸锅的却是:“完了,全红婵状态下滑了”“发育关过不去了”“是不是被捧太高了?”

可仔细一想,她“输”给的是谁?是同样天才的陈芋汐,两人联手垄断了女子10米台近五年的金牌。我们到底在急什么?是急着证明“伤仲永”的预言,还是急着给一个刚成年的运动员扣上“不行了”的帽子?

1. “银牌=失败”?这届网友的评判标准太魔幻

全红婵这次总决赛的银牌,放在任何国家都是顶级荣誉。但偏偏在中国跳水“梦之队”,亚军成了“遗憾”的代名词。有人翻出她207C的失误,却忘了她前三跳的稳定;有人揪着体重说事,却忽略了她1.6米的身高比东京奥运时长高了17厘米,动作全部要重新调整。

更讽刺的是,同一批人,去年还在夸她“水花消失术”,今年就骂她“动作变形”。可跳水不是魔法,身体发育是自然规律,伏明霞、郭晶晶都因转战跳板躲过发育关,而全红婵选择正面硬刚。

2. 网暴的“传统艺能”:从倒菜父亲到直播间吃零食

全红婵不是第一次被网暴。她父亲曾因卖菜倒掉蔫掉的菜叶被骂“不负责任”,她本人因直播吃零食被批“没教养”。网友的逻辑很“双标”:赛场上要求她零失误,生活中却连吃口零食的自由都不给。

这种苛责背后,是一种“造神又毁神”的畸形心态——把运动员当成满足民族自豪感的工具,一旦表现不符合预期,立刻反踩一脚。全红婵的“破防哥”事件就是例子,网友嫌她“说话不自信”,她回怼三个字,反而被赞“真实”。

3 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有人说:“中国跳水不能没有金牌。”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接受运动员像普通人一样成长?全红婵的体重增加、动作调整,本就是职业运动员的必经之路。陈芋汐也曾每天称10次体重,熬过发育关才稳住状态。

如果连“世界亚军”都要被骂,那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是否已经异化成一种网络暴力?别忘了,全红婵才18岁,她的对手除了陈芋汐,还有自己突然长高的身体和外界铺天盖地的期待。

“全红婵又输了。”——这句话或许该改成:“全红婵又站上领奖台了。”银牌不是终点,而是她与身体、与舆论较量的新起点。下次如果再看她比赛,不妨少一点“必须赢”的焦虑,多一点“慢慢来”的耐心。毕竟,我们骂得轻松,她跳得沉重。

针对此事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我会持续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