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九回家,中国航天员出舱抬着走,美国的却活蹦乱跳,为什么?

娱乐 05-05 阅读:9 评论:1

航天员被抬出太空舱

文|小泡芙

编辑|沐言体育

前言

航空航天一直是我们都向往的,就在前几天神舟十九号载人航天飞船和神二十完成交接之后,顺利的抵达地面。

可令人疑惑的是,抵达地面的航天员却是丝毫不动弹的,还需要被工作人员抬下来,但是却美国的却和我们的截然相反。

神十九航天员

美国的几位宇航员下了飞机之后活蹦乱跳的,这让很多人认为中方这样的行为就是技不如人。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么样?中方下了飞船后为什么会是被抬出舱的?

航天员

中国高强度科研攻坚

2025年4月30日,神舟十九号的三名航天员在完成六个月的空间站任务后顺利返回地球。

当返回舱舱门打开时,工作人员迅速上前,用特制座椅将航天员抬出,并立即进行医学检查。

蔡旭哲顺利出舱

这一画面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甚至对比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亚轨道飞行任务,2025年4月,14名女性乘客在完成11分钟的太空旅行后,轻松自如地走出舱门,甚至兴奋地亲吻地面。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出舱方式,让部分人误以为中国航天员体质较弱或技术落后,但这种对比忽略了最核心的因素,那就是任务性质的不同。

美国女航天员出舱后亲吻地面

中国空间站任务的核心特点在于其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长周期的在轨驻留。

神舟十九号乘组在183天的任务期间,不仅要适应太空微重力环境带来的生理挑战,还要完成密集的科研实验、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维护工作。

舱外作业是另一个重要挑战,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了3次出舱活动,累计作业时间超过24小时。

中国航天员出舱任务

在最近一次出舱任务中,航天员连续工作9小时15分钟,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时长纪录。

这些作业包括安装空间暴露实验装置、维护机械臂、检查舱外设备等,要求航天员在笨重的航天服内完成精确操作,体力和精力消耗极大。

空间站维护工作同样繁重,航天员需要定期检查各系统状态,排除设备故障,有时还要应对突发情况。

中国航天员出舱任务

在一次太阳能帆板调整任务中,航天员在舱内连续工作16小时,确保能源系统稳定运行。

航天员还要进行日常锻炼、医学检测、天地通话等工作,每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

航天员还要进行日常锻炼

中国空间站的长期驻留任务展现了真正的航天实力,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科研工作模式,是商业航天无法比拟的,也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基石。

反观美国的活蹦乱跳,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航天员进行科学实验

短时太空初体验

美国的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系统代表着当前商业亚轨道飞行的典型模式,最大特点就是任务时间短、身体负荷低。

整个飞行过程仅持续11分钟左右,其中真正的失重体验只有3-4分钟。

乘客从起飞到着陆经历的最大过载约为3倍重力加速度,相当于游乐场过山车的水平,普通健康人群经过简单训练就能轻松适应。

美国上太空的航天员

从技术角度看,这种亚轨道飞行不需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火箭只需将太空舱助推至100公里左右的卡门线高度即可。

太空舱随后进行抛物线飞行,在微重力环境下短暂停留后即返回地面。

整个过程中,乘客被固定在经过特殊设计的座椅上,不需要执行任何操作任务,也没有复杂的生命维持系统要求。

太空体验后下飞船的航天员

舱内环境保持恒温恒压,配有大型观景窗供游客观赏地球景观。

从生理影响来看,如此短暂的太空暴露几乎不会引发明显的太空适应综合征。

乘客不会经历长期航天任务中常见的骨质流失、肌肉萎缩等问题,返回地面后也无需进行专门的康复训练。

美国体验太空飞船升空

蓝色起源甚至允许乘客在着陆后立即自行走出舱门,这种“即飞即走”的模式充分体现了亚轨道旅游的便捷性特点。

这种短平快的太空旅游模式虽然科技含量有限,但成功降低了太空体验门槛,为商业航天开辟了新市场,未来或将成为太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十分钟后落地

商业航天的娱乐性质无可厚非,但将其与专业航天任务对比并不公平,真正的技术差距体现在长期驻留能力而非短途体验。

而中国的技术人员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健康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在太空中进行太空体验的美国女歌手

公众认知偏差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空间站配备了太空跑台、抗阻训练器和“企鹅服”等设备,帮助航天员维持肌肉和骨骼健康。

航天员的健康管理才是长期任务的关键,中国航天在医学防护和康复体系上的投入,确保了航天员能安全执行更长时间的任务。

商业航天公司如蓝色起源、SpaceX的亚轨道旅游项目,本质是太空体验经济,而非科研探索。

航天员太空任务

它们通过名人营销和短时失重体验吸引公众,但技术门槛远低于专业航天任务。

部分媒体刻意渲染“中国航天员体质差”的论调,忽略了科学事实,即使是美国NASA的宇航员,在长期任务后同样需要抬出舱。

科学数据表明,太空辐射对基因表达有影响,但不会改变DNA序列,女航天员的生育能力也不会受损。

是美国NASA的宇航员,在长期任务后同样需要抬出舱

中美航天的发展方向不同,中国聚焦长期驻留和深空探测,美国商业公司则侧重太空旅游,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只有目标差异。

真正的航天实力体现在长期驻留和科研能力上,中国空间站的技术积累为未来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众应理性看待航天发展,商业航天的娱乐属性不应掩盖专业航天任务的科学价值。

中国航天

航天探索是多元的,中国航天员的183天驻留推动了人类对太空环境的认知,而蓝色起源的11分钟飞行激发了公众对航天的兴趣。

虽然我们的目标不一样,但都在拓展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边界,真正的航天进步,不是比谁出舱时更轻松,而是谁能突破更长的驻留时间、完成更复杂的科研任务。

未来的航天发展需要长期科研与商业探索并行,只有尊重科学规律,才能实现更远的深空梦想。

中国航天

结语

这次的事情并不是说与双方的技术进行对比,只是两边的活动性质不一样,感受到的太空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并没有技不如人这样的说法。

被抬着出来也是为了避免他们在刚回到地球是摔倒或者失去平衡的风险,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安全。

中国航天员

对我们来说,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才是第一位的,这也体现了我们对太空探索的尊重和对宇航员的关系,只希望所有的宇航员都能够平安健康的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面对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信息来源:环球网 2025-04-30 “回家的感觉真好!”神十九任务圆满成功 航天员乘组凯旋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2025-04-30 “回家感觉真好!”神十九航天员出舱,驴肉火烧、牛肉面,都准备好了

信息来源:杭州日报 2025-04-15 “水果姐”凯蒂·佩里乘坐火箭成功飞往太空,停留约11分钟后返回地球

信息来源:杭州日报 2025-04-15 “水果姐”凯蒂·佩里乘坐火箭成功飞往太空,停留约11分钟后返回地球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5-05 12:08:18

    这就如同四川人吃辣椒,越辣越舒服[点赞]广东人和广西人吃辣椒就不一样了[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