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亲信“毒诸葛”杨永泰,将红军逼上长征路,结局死于非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杨永泰身为蒋介石身边的参谋,献计献策,有“毒诸葛”之称,最终将红军逼上了长征之路。受蒋介石信任,杨永泰在党内也曾权倾一时,最终却落得个死于非命的下场,这是什么情况呢?
杨永泰,1880年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天赋异禀,聪明绝顶,年仅17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
1928年,中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转折点,随着蒋介石北伐战争的胜利,国家在外表上实现统一。杨永泰捕捉到时代变迁的先机,看到为国家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良机。
杨永泰满怀热情,主动向蒋介石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渴望能为国家的繁荣与进步贡献一己之力。蒋介石对杨永泰的卓越才华和深远谋略深感赞叹,决定将他纳入自己的幕僚团队。
此后,杨永泰为蒋介石巩固政权、对抗政敌立下汗马功劳,其中他提出的“围剿红军,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围剿”,均被英勇顽强的红军打败,面对这一棘手局面,蒋介石决定向智囊杨永泰求助。
杨永泰在深入分析红军的作战方式和民众基础后,提出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他认为,红军之所以难以被击败,关键在于他们与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想战胜红军,就必须打破这种联系,削弱他们的群众基础,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战略理念。
这一计划的精髓,在于通过拔除地方上的恶势力,以及割裂红军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深厚联系,来逐步消耗红军的战斗力。
每当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红军的根据地,他们会立即执行一项政治上的净化行动,扶植当地的反对派,同时运用救济措施来争取部分贫困民众的心,意图从民众内部动摇红军的支持基础。
与此同时,在战略部署上,蒋介石接纳杨永泰提出的“稳扎稳打、步步紧逼”的策略,渐渐地将中央苏区团团围住。红军活动范围不断缩小,再加上内部策略上的一些失误,最终迫使红军作出撤离根据地的艰难决定,踏上长征。
在帮助蒋介石实施削藩和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后,杨永泰迎来权力的鼎盛时期,在蒋介石心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还让国民党内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在他面前不得不收敛锋芒,这种过高的权势,也让他成为国民党内部其他派系的眼中钉。
在与CC系的较量中,杨永泰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手段,成功削弱CC系的实力,甚至迫使CC系的航空署长徐培根离职,给CC系带来沉重的打击,这让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对杨永泰心生怨恨。
为削弱杨永泰的影响力,他们利用南昌机场的一场火灾,让蒋介石意识到杨永泰的权势已经引发党内的一系列矛盾。
为平息党内日益激烈的争斗,蒋介石采取一项策略性的调动,将杨永泰任命为湖北省主席。这一任命,表面上是对杨永泰的提拔,实则暗含深意,意在让他远离中央权力的旋涡。
1936年,杨永泰在结束一场与日本领事馆的宴会后,在江汉关轮渡码头遭遇枪击中身亡,让蒋介石深感震惊,立即下令湖北省政府给予杨永泰隆重的公葬待遇,责令相关部门全力侦破此案。
经过一番周折,警方在上海逮捕凶手陈燮起,经过审讯,真相逐渐揭露。陈燮起是受到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庐隐的指使,刘庐隐的背后则站着陈果夫、陈立夫兄弟。
蒋介石对凶手的行为感到愤怒不已,考虑到案件的复杂性,最终只能做出妥协,判处凶手十年有期徒刑。杨永泰的下场,证明了国民党内部各个派系权力斗争十分严重,他成了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