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mm磨玻璃结节,教授:不一定就是肿瘤,很多切出来都是炎症! 在如今这个充斥着信息和误解的时代,提起“肺结节”,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紧张甚至是恐慌。特别是当听说自己的肺部CT扫描中出现了“10mm磨玻璃结节”时,很多人的心里那块石头就落不下来了。 "肿瘤"、"癌症"这些让人闻风丧胆的词汇立刻充斥脑海。但是,教授告诉我们,这种情况下慌张是没有必要的——很多磨玻璃结节切出来都是炎症。 近几年来,肺结节的话题逐渐成为公众健康讨论的热点。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肺部CT筛查,而这一过程中发现的肺结节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特别是10mm的磨玻璃结节,成了不少人心中的一个疑团。在这个阶段,大家很容易产生一种误会——一旦CT显示有肺结节,就等同于被诊断为了某种严重的疾病。 对于肺结节,特别是磨玻璃结节,公众存在很大的误区。有些人一听到磨玻璃结节,立马想到的就是肿瘤,甚至是癌症。这种想法虽然可以理解,但其实大可不必。 专家指出,磨玻璃结节的出现,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炎症、真菌感染、结核,当然,也包括肿瘤。但是,重点是,并不是所有的磨玻璃结节都指向最坏的情况。 一项研究显示,很多在CT扫描中发现的磨玻璃结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要么自然消散,要么在进一步检查后证实只是由于炎症引起的。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每个磨玻璃结节都需要进行手术。 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因素,比如吸烟、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等,都可能成为磨玻璃结节出现的原因。这就提醒我们,除了定期体检外,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习惯同样重要。 对于发现的肺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医生通常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增长的趋势来决定下一步的处理策略。对于一些小而稳定的结节,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它是否有变化。 而对于那些大小超过一定阈值(比如10mm)的结节,特别是形态不规则或有增长迹象的,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的检查,比如PET-CT扫描或是组织活检,以确定结节的性质。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一些非侵入性的新技术,比如液体活检,已经开始被用于对肺结节的诊断中。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游离DNA来帮助诊断肺癌,减少了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的必要性。这对于那些担心手术风险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我们不难发现,对待肺结节,特别是磨玻璃结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过分紧张,也不完全忽视。关键在于,一旦发现有疑似结节的情况,应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有害环境中,对预防肺结节的形成同样重要。 中医药在处理肺结节方面提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视角。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肺结节的形成与人体内的“气血不和”和“痰湿阻塞”有关。 中医药治疗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直接消除结节,更重要的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通过个性化的辨证施治,采用草药、针灸、拔罐等多种手段,中医药可以有效地改善肺结节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近年来的一些临床研究也开始探索中药对于特定类型肺结节的作用。某些草药被发现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磨玻璃结节的大小。中医药治疗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 张先生,一位中年男性,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加上长期吸烟,被诊断出有多个磨玻璃结节。在经历了初步的西医诊断和建议手术治疗后,张先生出于对手术风险的考虑,转而寻求中医药治疗。 经过三个月的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张先生的复查结果显示,部分结节大小有所减小,整体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个案例说明了中医药在一定条件下,对于肺结节患者的积极作用。 在面对肺结节时,保持正确的心态至关重要。认识到并非所有肺结节都意味着严重疾病。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尤其是那些小于一定大小(如10mm)的结节。 即便诊断出肺结节,也不必过度恐慌。当下的医学技术已经能够提供多种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的西医方法和中医药治疗。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运动,都是减少肺结节风险、促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方法。定期进行肺部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肺结节,也是确保健康的关键一步。
10mm磨玻璃结节,教授:不一定就是肿瘤,很多切出来都是炎症! 在如今这个充斥
疾冰预防说
2024-03-15 09:49: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