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背后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据央视网:“一旦涉及成绩怎么样、工资有多少,买没买房、有没有对象,感觉天就聊死了”“年轻人需要指点,但不是一年到头见不了几面的亲戚指指点点”……#第一批90后即将进入35岁中年大关#
又是一年年关将至,回老家走亲戚,已经成了让不少年轻人压力倍增的事情。
疏于与非直系亲属发生过多交往,这一现象被部分学者称为“断亲”。然而,新生代年轻人真的“断亲”了吗?断的是“真亲情”还是“伪善意”?从重构亲缘关系、重塑情感纽带到提供成长支撑,读懂年轻人“断亲”背后的深意,才能促成他们“出走”后的“回归”。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六亲不认”了吗?这个“帽子”可不能轻易扣。正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所说,所谓“断亲”的根源是社会转型,是基于现代契约精神的交往规则,与传统宗族伦理基础上建立的亲缘关系之间的碰撞。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2%,而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为36.22%。这意味着,22年间超3亿人从农村搬进了城镇,大量人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农村开始各奔东西,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被打散,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生活在同一村落或社区。
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去“逛一逛”,感觉不适应而保持距离,被社会理解成了“断亲”。也不是真断了,伯伯还是伯伯、婶婶还是婶婶,只是不轻易承认在这种亲属关系中的权威以及在此基础上必须承担的伦理责任。
不可否认,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自己都顾不过来,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与七大姑八大姨们深入交流。同时,年轻人对社交生活的边界感更为敏感,传统的走亲戚、聊家常成为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并不愉悦的社交体验。
“明明没见过几次面,没聊过几次天,一上来就要你把个人隐私全都交代清楚”“表面上关心,实际上拿自己的孩子和你疯狂作对比,各种PUA你”“你一直成功还好,一次失败的话,你的亲戚就会扎堆涌过来看你笑话”“说是帮助,实际上把姿态搞得像施舍,日后不论你做什么都会提及那一次小小帮助,你不感激到位就会被说成白眼狼”……网友们认为,但凡有这些行为的亲戚,都可纳入“没必要往来”的行列。
也就是说,反感的不是亲缘关系本身,而是伪装的善意。反感的是以“为了你好”为名义颐指气使,说刻薄的话、行凉薄的事。很多事情,本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亲戚们又何苦还要“围观看戏”“往伤口上撒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