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领先世界的科学全才,造地动仪测地震浑天仪观天象
在距今近两千年的东汉时期,华夏大地上涌现出一位传奇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既能摆弄精巧仪器探索宇宙奥秘,又能挥毫泼墨写下传世佳作,堪称全能型“大佬”,他就是张衡。张衡出生于公元78年,去世于139年,字平子,老家在南阳西鄂(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是东汉时期响当当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发明家。
东汉那会儿,虽说国家相对稳定,但在学术领域,大家对宇宙的模样充满好奇,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主要冒出来三个学派,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觉得天像个大锅盖,地是方方正正的棋盘;宣夜说更玄乎,认为天就是无边无际的气体,星星月亮在里头飘着;而张衡坚定地站在浑天说这一派,他想象着天如同鸡蛋壳,地恰似鸡蛋黄,天地都靠气托着,还浮在水上。这套理论虽说现在看来属于“地心体系”,但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脑洞大开的前沿思想。
张衡打小就不是个“安分”的孩子。17岁那年,他背起行囊离开家乡,跑到西汉故都长安,大街小巷地转悠,看古迹、聊民俗、摸经济,把长安城的里里外外研究了个透。后来又跑到首都洛阳,在太学里求师访友,和各路学者探讨学问。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张衡回到南阳,给南阳太守鲍德当主簿。这份工作没困住他的才华,工作之余,他挥笔写下《东京赋》和《西京赋》,把洛阳和长安的繁华、历史、风土人情全揉进文字里,这两篇赋直到现在还被大家传颂。
安帝永初二年(108),鲍德调走后,张衡干脆辞职回家,一头扎进哲学、数学、天文的书堆里,这一钻就是三年。三年里,他白天翻书演算,晚上观星记录,名气越来越大。永初五年(111),他又回到京城,先后担任郎中与尚书侍郎。元初二年(115)起,张衡两度出任太史令,这太史令的工作,简直像是专门为他量身定制,一干就是14年,也正是在这期间,他在天文学上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张衡可不是只在书斋里搞研究的“书呆子”,他特别注重把想法变成实物。当时浑天仪已经有了,是西汉的耿寿昌发明的,但张衡觉得不够完美。他动手改造,用齿轮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连在一起,随着漏壶里的水滴滴答答往下流,浑象就慢悠悠地转起来,刚好一天转一圈。这样一来,哪怕不出门,坐在屋子里盯着浑象,就能知道星星们在天上啥位置,就像现在咱们看天球仪一样方便。
除了捣鼓仪器,张衡还天天仰头观星。他一颗一颗数,最后算出中原地区能看到大约2500颗星星。那会儿大家对月食一知半解,张衡愣是琢磨出了其中的原理。他还测量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算出来是天周的1/736,也就是29'24'',和现代测量的太阳平均角直径31'59''.26、月亮平均角直径31'5''.2相比,误差小得惊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测量水平绝了!
关于太阳早晚大、中午小的现象,张衡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是光学作用导致的,早晚周围环境暗,太阳就显得大;中午天地明亮,太阳看着就小,就像一团火,夜里看亮堂堂一大团,白天看就没那么显眼。虽说这个解释还不够全面,但在当时已经相当了不起,直到晋代才有更完善的说法。
要说张衡最出圈的发明,还得是候风地动仪。阳嘉元年(132),这个“神器”诞生了。它用铜铸成,模样像个大酒樽。里面竖着一根大柱子,周围8根横杆连着外面。外头8条龙按八个方向排开,龙嘴里含着小铜球,下面蹲着8只张嘴的蟾蜍。一旦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就会倒向对应方向的横杆,那条龙嘴就会张开,铜球“当啷”掉进蟾蜍嘴里,人们立马就能知道地震方位。永和三年(138),地动仪精准测到了陇西的地震,要知道,这可比欧洲出现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除了地动仪,他还造了测定方向的候风仪,做出了传说中的指南车。
在数学上,张衡算出圆周率比10的平方根3.16略大;在地理学领域,他绘制出地形图;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是东汉文坛的佼佼者,还被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1956年,郭沫若给他题碑文:“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这话一点不假,张衡用他的智慧和双手,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璀璨的光芒,直到今天,还让我们打心底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