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店后厂”:解锁AI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场景革命
在风口之上的AI和大模型技术,终究要走到迈向行业纵深的“分叉路口”。
近两年从ChatGPT到DeepSeek,大模型技术轮番登场,并形成了一种“技术崇拜”。很多组织用户将AI技术视为一种“万能药”,认为只要部署了大模型就能解决发展的所有问题,反而忽视了行业场景背后的复杂性。
浪潮云总经理颜亮说,组织已经围绕人工智能的算力、数据和算法投入太多精力,但实际上这三个要素全部都是支撑要素,智能化要走向落地,势必要增加并重视新的要素,这就是“场景”。
确如此言,几乎所有的组织用户都走过了部署通用大模型的初始阶段,但大多浅尝辄止,对业务的促进几可忽略不计。组织用户对AI技术本身的重视,与对“场景”的忽视形成了一种“错配”,让看似触手可及的“最后一公里”,变得遥不可及。
要走通这智能化转型的“最后的一公里”,既要站在场景的视角看技术,更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还要有支撑方法落地的实践模式,这其实就是浪潮云“前店后厂”所要肩负的使命。
智能化落地的三重断层之困要打破技术崇拜,AI技术就要深入场景,融入业务一线,脱虚向实,切实做到提质增效,甚至“为人所不能”,成为用户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
但前提是,要对自身的智能化战略有清醒的认知,颜亮表示,“组织在迈向智能化时,往往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价值预期理想化、数据基础设施不成熟,和组织挑战预估不足。
首先,人工智能的价值预期过高,是因为许多用户将大模型视为“全能工具”,寄希望其一次性解决复杂业务问题,但实际落地时却发现,通用大模型在特定场景中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次,尽管数据“贵”为人工智能核心三要素,但真正能支撑AI高效运转的数据基础设施却远未完善。最典型的情况是,大量的数据分散在组织各个部门,格式不一、质量参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数据资产。“往往在应用落地时,需要的数据基本找不到,但其实这些数据都存在。”颜亮说。
最后,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对组织形态的颠覆。特别是智能体的出现,要求组织重新定义岗位职责、重塑业务流程,并建立适应人机协同的新型管理模式。这是大多数组织用户在AI落地过程中出现“技术先进,但管理落后”的症结所在。
客观地说,颜亮提出的三点“前提”,均属于较为隐性的难题,但却代表着组织用户在AI技术能力与业务需求之间,横亘着场景、数据、组织三重断层。“针对这些问题,浪潮云和我们的客户通过实践总结了一个方法论,这就是3M模型。”颜亮说。
3M模型重构智能转型方法论简单的说,3M模型包括了场景匹配、数据匹配和组织匹配。
那么,为什么3M模型将场景匹配摆在了首位?
因为智能化落地的关键,就在于找到合适的场景,而非盲目追求“大而全”。亦如颜亮所言,组织应优先选择数据基础较好、需求明确的业务场景,通过“小步快跑”实现价值验证。如12345热线就是典型的场景匹配实践,通过优先解决工单分派、接听等高频需求,由点到链,就可以做到将政务AI的价值逐一展现。
当然,场景匹配很难一蹴而就,快速的试错与迭代必不可少。浪潮云为此打造了Agent Store平台,提供100多款成熟智能体产品,涵盖政务、应急等多个领域。用户可基于自身需求灵活选用,并结合本地化数据进行微调,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而数据匹配的误区在于,用户常认为“数据越多越好”。但颜亮强调,“脱离场景的数据毫无意义,数据匹配必须以场景需求为核心。”
的确,要明确AI要解决什么问题,才能确定需要哪些数据,这就是以场景定义需求;同时要做好数据质量优化,并通过算法适配调优,这才能做到场景、数据与算法的共舞,让数据在场景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组织匹配的本质其实一种AI原生的视角,当智能体从“工具”进化成“员工”,当然要为其设计新的架构。比如将智能体嵌入业务流程,使其成为组织的一部分,而非依赖人工调用,就是最典型的AI原生之变。
再通过建立人机协同机制,让AI承担重复性工作,而人类员工则聚焦于创造性工作;同时也要进一步明确智能体的职责边界,并通过智枢数智员工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3M模型明显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以场景匹配为第一优先级,通过数据匹配让数据在场景中发挥最大价值,再通过组织匹配的人机协同机制,三者相辅相成,解决智能化落地的根本性难题。
但在3M模型的理论框架之上,还需要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前店后厂”模式,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载体。
“前店后厂”模式的融合进化之路基于“场景”这一新的“要素”,要让智能化尽快释放出业务的价值,一个最根本的逻辑显然是:场景匹配要尽可能的靠近业务,这样才能快速适配场景。
而这恰是“前店”模式的核心,在距离用户最近的地方部署“海若大模型智能体验中心”,就像是“4S体验中心”一样,就近提供场景匹配、微调及快速验证的服务能力。同时,“前店”还承担生态整合职能,通过开源模型和生态伙伴合作,降低组织用户智能化改造门槛。
颜亮表示,目前,海若大模型智能体验中心已首批落地北京、上海、重庆、济南、昆明、亳州六大城市,计划年底前落地超100个城市。
如果说“前店”解决的是AI服务的“快速响应”,那么“后厂”所要聚焦的,就是模型的高效训练与优化。“大模型还没有走到科学化理解的程度,所以必须用流水线模式降低改仓成本、提升改仓效率,这就是后厂存在的意义。”颜亮说。
据了解,浪潮云以海若大模型工厂作为“后厂”,依托语料中心、训练中心、评测中心、集成中心四大中心实现大模型训练和智能体训练流水线,全面支持大模型快速迭代与持续优化,通过定制化训练与后续培训推动智能工厂向全产业链延伸。
我们发现,“前店后厂”模式具备很多特性。比如高安全性,因为实现了数据不出域,仅在“前店”进行轻量级推理,因此敏感数据不会外泄;再比如可复制性,通过标准化流程使智能化能力可快速推广至不同领域、不同组织内部。这都让“前店后厂”能够在组织智能化的最后一公里,发挥出了极致的作用。
客观的说,“前店后厂”模式所实现的,是一种分布式架构与集中式产能的融合:“前店”保障数据不出域,支持快速场景验证和微调,降低试错成本。而“后厂”通过流水线式训练提升大模型迭代效率,实现行业级适配,兼具安全性与规模化优势,既满足隐私保护需求,又保证了AI从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化。是有效解锁智能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