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爱的求道之旅
在印度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当中,有两种根本的特质一直在人类的历史上熠熠发光:其一为伽纳那(Jnana)精神,即智慧传统;其二为巴克提(Bhakti)精神,即情爱传统。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古时的印度人常常视人世为苦海,所谓“苦海悠深,船筏安寄”,故而有苦谛之说,为此,人们需要从苦中解脱,而Jnana与 Bhakti这两种根本特质,就为人们指出了解脱之路,前者叫作智慧解脱法,后者叫作奉爱解脱法。

吠陀宝树上的甘美果实
智慧解脱法我们并不陌生,它曾借助佛教,早在汉代就以“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之名”传入中国,三国魏晋南北朝,沿流而下,一直到隋唐,更是风起云涌,直接促成了中国人的智慧高峰,譬如佛陀传授给他的重要弟子须菩提的《金刚经》就是一例,它是理性的,是哲学的,尤其是重般若智慧的;奉爱解脱法即 Bhakti 的传统,其精要常常会被我们忽略,这是一种借由情感而得解脱者,亦被唤作虔信瑜伽,或奉爱瑜伽,它含有一种神圣的爱情,与世间之俗情大为不同,乃是敬万物中之神圣者,其实就是一种宗教情感。而在印度,最能够表现这种精神的,主要是《薄伽瓦谭》,在十八部往世书(Purā a)中,此典深闳广大,最为著名,成书年代大体在公元10世纪,是颇晚近的一部典籍,为印度的毗湿奴宗之圣书,因其诗意的语言和哲学的深度,常常被认为与《薄伽梵歌》,甚至与《奥义书》享有同等地位。这一部无上秘典,从吠陀诸经诸传以及历代史乘中汲取了各种精髓,最后,则由传说中的毗耶娑仙人(Vyāsa)撰成此书。
《薄伽瓦谭》虽然是吠陀宝树上的甘美果实,其不朽的液汁也早为无数的印度人所嗜爱,可惜此典篇幅浩大,义理深湛,或读或译,都是不容易的。所以,就有一些具有现代精神的印度学者发心撰述,将古典的奉爱哲学之甘露含摄其中,撮其要,记其事,以崭新的故事形式重新编纂,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部浓缩了《薄伽瓦谭》精华的书,它精练而不失生动,义理丰赡,是印度著名的学问僧斯瓦米·帕拉瓦南达(Swami Prabhavananda)的作品。它以伟大的圣者苏塔(Sūta)歌人的口吻,将重要的印度传统哲学之精髓,借由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出来,美不胜收。
按照印度的传说,苏塔歌人的老师叫作叔迦( uka),而叔迦就是编纂《薄伽瓦谭》的毗耶娑的儿子,“当俱卢族的国君环住王(Pariksit)将要死去时,叔迦如何将它转述给这位神圣的君主。叔迦向环住王转述时,苏塔歌人也刚好人在现场,所以,他能够原原本本地叙述,在那个受祝福的时刻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当叔迦向伟大的环住王讲述《薄伽瓦谭》时,这位伟大的国王正趺坐于恒河岸边,等待死亡的降临……
整个大故事环环相扣,娓娓道来,就像是母亲在孩子们幼年时分所讲述的睡前故事一样,既温暖又启迪人心,令人心气高迈而不再为世俗所伤。
“九门之城”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常常被书中的故事触动,生出许多感慨,这些皆是灵光丰沛、富有哲思的寓言,譬如,天地间的灵性使者纳拉达大师所讲述的“九门之城”。
有一位名叫普拉涅迦那(Puranjana)的国王,四处飘游,希望寻找一处可以满足他愿望的落脚点。他来到美丽的九门之城,在这里,他与一位女子一见钟情,于是安居于此。国王的愿望虽也逐一实现,但从未得到过真正的满足。正当国王沉浸在享乐中时,一名强大的将士袭击了九门之城。于是,他失去了一切,也丧失了所有的记忆,只记得妻子的模样。他就像失去本性的疯子,被妻子的形象牢牢支配着。然后,非常戏剧性地,他最后变成了与妻子一模一样的年轻女孩,爱上了另一个国王,直至对方老死,普拉涅迦那又陷入了新的悲痛。这时,一位婆罗门经过,开始他的教导……
在书中借由圣人纳拉达揭开密义,寓言大意是:其中的普拉涅迦那代表了原人,即神圣的自我;九门之城则代表了人类的身体,神圣的自我通过这一身体来享受感官的对象;妻子代表智性,与原人结合才能享受物质的世界;而强大的将士代表时间,他利用疾病和死亡摧毁了一切;婆罗门则是梵的化身,教导普拉涅迦那真正的知识——关于神圣自我的知识。
寓言告诉我们,人原本就是神圣、自由和喜乐的,没有性别之分。由于执着和私欲的作用,人们遗忘了自己的神圣本性,将非自我的种种属性叠置其上,从而沉迷于物质的享乐当中。而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自我知识,人们才能将神性解放出来,体会到真正的喜乐和永恒的生命。
智慧和爱相辅相成,智慧净化心灵,摒除欲望和贪念,升起矢志不渝的浓浓爱意;而对神之爱,又会为我们揭示出更多关于真理的知识。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智慧的爱,也许会沦为“妇人之仁”的执念,失之偏颇;而没有爱的智慧,也许会铸就另一个希特勒,残害世界。像佛陀、孔子等伟大的圣人,都是拥有大智和大爱的人,他们是东方最伟大的圣哲群像。
中国文化的印证
我们的老子也有过类似“九门之城”的提醒:“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王弼注云:“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老子这里的“门”,与“九门之城”的“门”的意象一样,都指代人类欲望的门径,“兑”大体等同于私我意识的强化。而《说文》有释云“勤,劳也”“救,止也”,那么,老子传达的思想和《薄伽瓦谭》的“九门之城”之寓意就不谋而合了,二者皆在警告我们,欲望烦扰人的心性,只有从意识的源头关闭了欲望的门径,才能终止一切的身世劳苦。
《庄子·大宗师》里面的那句“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大体义理也在这则“九门之城”的寓言中得以印证。感官指向外在;亲证神性,或者说求道的路径,却需要一心向内,不假外求。当一个人越是沉迷于外在的感官追逐,他离自己内在的神性也就越远。(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