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蒋劲夫家暴更多细节,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动漫 11-23 阅读:0 评论:0

蒋劲夫发文承认家暴:一直在忏悔和悔恨中度过

文 / 干玎竹 编 / 袁月

【搜狐健康】随着蒋劲夫家暴事件的进一步发酵,更多的细节被曝光。蒋劲夫的好友曝料中浦悠花有假怀孕骗钱的嫌疑,辞掉工作和租赁的房屋和蒋劲夫住到一起。蒋劲夫带女友回国看望父母打算结婚,结果发现女友并没有怀孕。中浦悠花喜欢逛夜店,跟其他男子有不清楚的关系,更扬言自己不会给中国人生孩子。而且女方伪造了大学文凭,有黑社会背景,曾向蒋劲夫索要10亿日元分手费……

每一次家暴的背后,肯定都伴随着深深地情感纠葛。那么,每一个委屈的男人最后都会成为家暴者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心智正常、人格健全的的男子,不会用施暴来宣泄自己,不是拳打脚踢,打到对方妥协为止。情感归情感,法制归法制,受伤的人有选择离开的立场,却没有进行人身伤害的权利。

曾经,家庭暴力在中国非常普遍。很多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由于无法寻求到必要的司法救济,常年累月生活在被挨打的恐惧中,为了存活,甚至走上了杀人犯罪极端道路。整个社会,用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努力,才逐渐凝聚成一个公民共识:家庭暴力,不是家庭内部的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任何人,除了必要的自卫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害侵犯他人的人身安全。因为有了很多血的教训和有识之士的呼吁、努力,才有了《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为家暴受害者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救济途径。

目前,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能够百分之百的解决家庭暴力问题,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让自己在结婚之前好好地挑选,睁大眼睛好好观察,看你的结婚对象是不是可能会有这样的倾向。

1、看对方的原生家庭:

有研究发现,50%—70%的成年施暴人,是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家暴确实具有代际传递的特性。为什么会有此特性呢?心理学里面给予了两个解释。第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在原生家庭中目睹家暴的孩子,即使长大后不想成为施暴者,也有可能施暴。因为家暴是一个行为习得的过程,孩子的情绪从恐慌、害怕到厌恶制止最后的接纳,在这期间他的情绪、认知发生了变化,而意识会主导行为。第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对婚姻没有安全感,在婚姻关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会勾起记忆中的家暴情绪,进而在自己的婚姻中也喜欢家暴。

2、看对方的性格特征:

很多女性在恋爱中喜欢轰轰烈烈,你我爱的死去活来,殊不知这样的人比平淡、理性的人在婚后家暴概率更大。研究发现,个性偏执和易激惹的人控制欲比较强,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他们在恋爱中的表现更加激进,为了获取芳心,甚至不惜代价。而从自体心理学来看,这类人属于自恋型的人格特征,他爱你其实是爱自己,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这种人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容易周期性地爆发不良情绪。心理学家分析,如果男性在追求伴侣的过程中太过偏执,没有尊严也没有底线,就越容易会在婚后施以暴力。因为他们平时压抑的太久,一旦爆发就很容易让身边的人受到伤害。

3、看对方是否有上瘾性恶癖:

吸毒、赌博、施虐、严重酗酒等这些难以戒掉的瘾性恶癖容易导致人格上的倒退,变得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一有需要就马上要实现,没有办法等待,经常靠恐吓、打骂家人,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心,容易不计后果的获得一时满足。

4、看对方的精神状态:

医学上认定的躁狂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对家暴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笔者在此提醒那些遭受过家暴伤害的女性,伤害就是伤害,请不要把自己承受的伤害美化成对爱的奉献,你现在的奉献,只意味着未来更大的风险。家暴是会成瘾性的,是会复发的,而且很有可能一次比一次严重。女生要有效规避这种家暴,要么在一开始就远离这种有家暴倾向的男人,要么一旦出现家暴的轻微现象的时候,就想办法将这颗“毒苗”掐断,否则后患无穷。

但其实,就算有了法律的保障,家暴行为也难以完全杜绝。曾担任婚姻法起草小组组长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巫昌桢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曾说:“家暴是一个国际难题。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至少应该有措施可以使人避免极端的不幸。”法律,更多的是一种事后的惩戒和威慑。受害者往往是受到伤害之后,甚至反复受伤之后,才会寻求法律的帮助。

所以,更好的反家庭暴力的方式,是利用社会观念的力量,让施暴成为每个人心中不可触碰的底线。利用舆论的压力、道德的束缚、法律的约束,将任何暴力的元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