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十几年我决定跟身体和解#】据三联生活周刊:春节将至,与回家的喜悦伴生的是隐隐的焦虑。“逢年过节胖三斤”,今年的减肥成果是负十一斤,明年的减肥计划又成效几何呢?
肥胖是我灵魂深处的梦魇。无数次从噩梦中醒来,梦里我试图抓住肚子上层层叠叠的肉,但两手根本抓不过来。
梦醒了,我告诉自己:你的BMI处于正常区间,你是一个健康的人。但在我24年的自我认同里,我一直是个胖子。这个信念已经融入我的骨肉之间。
自有记忆开始,我就与三层脂肪相伴而生:以肚脐为分界,每当我坐下时,上腹的赘肉耷拉在小腹上,乳房又垂落在下两层肉上,像过年蒸的大屉枣馒头。
赘肉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无论我是否喜欢它。2021年,当我终于减掉46斤时,我躺在床上摸到自己外翻的肋骨,那一瞬间我开始怀疑:现在的这具身体还是我吗?
我的减肥经历是残酷的。倒不是说某一天的运动和节食有多残酷,而是十几年“决心减肥—开始减肥—跑步、节食—毫无效果”的挫败性经验,使我几乎相信减肥对我来说是件不可能的事。
慢慢地,我决定把肥胖归因于我的基因。在我的父系家庭中,所有家庭成员成员都是胖子,无一例外;而在我的母系家庭中,几乎都是瘦子。显然,我爸的基因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我一度接受了这个事实,直到大三那年,我的体测报告显示:168cm,83kg,肥胖(共有正常-超重-肥胖三个等级)。这是我目前人生的体重巅峰。那个暑假我去西安体验完碳水盛宴,回家后,我决定孤注一掷地减肥。
这一次,我成功了,一减就是46斤。起初,一种厌食的情绪笼罩着我,因为我对这具臃肿的身体感到极度厌恶,这种情感投射到一切昔日爱吃的食物上。我下载了一个热量计算的APP,每天精确地把总热量摄入控制在700-900kcal。那段时间,我不吃炸鸡、奶茶、甚至米饭,只吃一些魔芋之类的碳水代餐、清淡的蔬菜和瘦肉,几乎不吃晚饭。一个月下来,我瘦了8斤。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减肥的正向激励。尽管在体型上还没有太大改变,我已经对自己有了信心。遵循着这套饮食方案的逻辑,加上每天散步一个小时,几个月下来,我瘦了20斤。
这时,我已经逐渐感受到世界对瘦子的善意和美好之处。亲朋好友开始夸我“瘦了好多”,带着一种艳羡的神情和语气。我把头发染成红色,开始研究化妆,第一次主动买短裤和短裙,对着镜子自拍,甚至摆出一些做作的姿势。21岁,世界第一次准许我做一个爱美的女孩。
自小以来,因为长期买不到尺码合适的女装,我习惯于穿我爸穿剩下的“大裤衩”和“沙滩裤”,几乎从没有穿过裙子。每次试图打扮自己,照片里的我却看起来像个滑稽的谐星。逐渐地,我发觉自己处于性别气质的中间——穿男装、剪短发、拒绝粉色和刻板印象中的女生爱好。身材给我的童年遮上一块暗淡的滤镜,也让我爱上探索深邃的宇宙,以及在静谧中观赏自己的精神。
客观来说,肥胖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性格影响是有差异的。在我的观察中,胖男孩更多外向、自信和幽默,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喜爱。大人会说:“嗬,这大胖小子,长得真好!”相反,胖女孩多数变得文静和内向,她们有一个稳定的小圈子(多为身高、体型相近的同性),不喜欢成为人群的焦点。大人会说:“胖闺女,减减肥吧,瘦下来更好看!”
即使在电影《阳光小美女》中,奥利芙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她聪明可爱、活泼开朗,但同样经历着家人的“节食劝说”。父母当然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但面临现代社会对女性苛刻的身材要求和“嫁不出去”的恐慌,他们不得不从幼年开始干预,好让自己的女儿从小养成顺应社会期待的良好习惯。
身材对女性交往心理的影响尤其深远。在小中学阶段,胖女孩和异性同学的距离是微妙的,而胖男孩似乎不会产生自我隔离的倾向。在青春期性萌芽和旺盛的阶段,胖女孩对自己的性吸引力感到自卑,对小说中的浪漫情节既向往又排斥。总是以审判的目光旁观陷入爱情的男男女女,自己却始终无法迈出一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