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杀了一个旷世奇才,提拔了一个文盲大将,延续蜀汉30年国运

推荐 05-06 阅读:136 评论:0

在三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无疑是一颗璀璨至极的巨星。他智慧超群,谋略无双,以一己之力支撑起蜀汉的半壁江山。然而,他的用人策略却充满了争议,其中“杀了一个旷世奇才,提拔了一个文盲大将,延续蜀汉30年国运”这一说法,更是引发了无数后人的探讨。

咱们先来聊聊诸葛亮所杀的那位旷世奇才——马谡。马谡此人,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在诸葛亮身边做参军时,也常常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深得诸葛亮的赏识。街亭之战,那可是一场关键战役,关乎着蜀汉北伐的战略布局。诸葛亮力排众议,任用马谡去镇守街亭。这街亭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守住街亭,北伐大军就有了稳固的后方,进可攻,退可守。可马谡呢,到了街亭之后,完全不按诸葛亮的部署来,他舍弃水源,将军队驻扎在山上,企图居高临下,一举击败魏军。副将王平多次苦劝,他却充耳不闻。结果魏军一到,切断水源,蜀军大乱,街亭瞬间失守。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北伐的大好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无奈之下,只能挥泪斩马谡。这马谡确实有才华,兵法理论一套一套的,但实战经验不足,还过于自负,不听劝告。诸葛亮杀他,一方面是为了严肃军法,毕竟军令如山,不杀马谡难以服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蜀汉的未来考虑,倘若此次轻易放过马谡,以后军中纪律何在?可杀了马谡,蜀汉也失去了一位有潜力的人才,这也成了诸葛亮用人上备受争议的一点。

再说说诸葛亮提拔的那个“文盲大将”——王平。王平原本是曹魏的一名低级军官,投降蜀汉后,一开始并不起眼。他识字不多,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说是“文盲”也不为过。但诸葛亮却独具慧眼,发现了王平身上的闪光点。王平作战勇敢,而且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谨慎,服从指挥。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就展现出了他的不凡。当马谡执意要在山上扎营时,王平据理力争,虽然没能改变马谡的决定,但他带领着自己的千余人马,在山下扎营,虚张声势,给魏军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街亭战败后,马谡的大军溃败,只有王平所部井然有序地撤回。此后,诸葛亮对王平更加重用,王平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他在蜀汉后期的军事行动中,多次立下战功。尤其是在汉中之战中,王平以三万兵力成功抵御了曹魏十万大军的进攻,他巧妙地利用地形,采取灵活的战术,让魏军无功而返。王平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成为了蜀汉后期的顶梁柱之一。

那么,这一杀一拔,又是如何延续蜀汉30年国运的呢?杀马谡,虽然损失了一位看似有潜力的人才,但却严肃了军法,稳定了蜀汉军队的军心。在那个乱世,军队纪律就是战斗力的保障。诸葛亮通过斩杀马谡,向全军表明了自己执法如山的态度,让蜀汉军队在后续的作战中更加听从指挥,战斗力得以保持。而提拔王平,则是为蜀汉找到了一位真正能征善战的将领。王平在蜀汉后期的军事防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多次成功抵御外敌入侵,守护了蜀汉的边疆。他的存在,让曹魏不敢轻易对蜀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策略有着自己的考量。他杀马谡,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从蜀汉的大局出发;他提拔王平,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体现。这一杀一拔,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在那个人才辈出又竞争激烈的三国时代,诸葛亮努力为蜀汉打造一个稳定且有战斗力的团队。他的这些举措,虽然在当时和后世都引发了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用人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蜀汉的国运。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用人之举犹如一把双刃剑。杀马谡,虽痛失人才却整肃军纪;拔王平,不拘一格启用人才守护边疆。他在复杂的局势中艰难前行,为蜀汉的生存和发展竭尽全力。这些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的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评判。诸葛亮的这些用人故事,成为了三国历史中独特而又引人深思的一部分,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探讨空间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