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出行革命:5元网约摩托掀起“草根共享经济”博弈战
平台“摩的一下”起步价为6元/2公里,超500米加收0.8元;“搭摩行”常规时段起步价5元/2公里,夜间时段最高7.5元,城区短途费用普遍低于网约车30%-50%。部分司机反映远程订单单价可低至2元/公里,以吸引乘客。
目前已在广东茂名、乐昌,湖南桂阳、宜章等县城上线,日均单量约20-30单/司机,平台抽成10%。茂名等成熟区域订单量较高,新开通地区日均仅数单。
采用轻量化小程序接单模式,无需独立APP,界面与网约车类似。平台通过GPS定位规避禁摩区域,实时监测司机行驶速度,超速自动预警。
游走法律灰色地带
经营许可缺失
“搭摩行”所属公司持有道路旅客运输资质,而“摩的一下”运营方经营范围未包含客运服务。法律专家指出,参照《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暂行办法》,平台需取得经营许可,但目前尚无针对摩托车的专项规定。
2. 地方监管真空
多地交通部门表示,摩托车载客营运未被纳入现行管理体系。湖南桂阳等地交警仅查处超载、未戴头盔等行为,对营运性质无明确执法依据。
3. 历史整治案例
郑州(2019)、日喀则(2024)等地曾明确禁止摩托车载客营运,而乐昌等地虽未禁止但要求“限两人、戴头盔”,形成政策执行差异。
安全与发展的平衡博弈
1. 平台保障措施
强制司乘佩戴头盔,违规司机将被暂停接单
配置第三方责任险,单次事故最高赔付50万元
通过车载设备监控行驶轨迹,日均触发超速警报1200余次
2. 现实安全隐患
记者实测发现,部分司机未主动提供头盔,夜间订单存在逆行风险。平台虽承诺“投诉即免单”,但缺乏有效惩戒机制。
3. 社会经济价值
在乐昌等县域,摩托车日均载客量达700-800人次,填补公交覆盖盲区。低收入群体出行成本降低60%,部分司机月收入可达4000元。
专家建议:包容审慎监管路径
南开大学陈兵建议采用“监测-备案-立法”三阶段:
初期建立行驶数据云平台,实现动态流量监控
中期要求算法备案,防止大数据杀熟
后期出台专项法规,明确保险、税收等细则
黄河科技学院张翔提出“三四线先行”方案:
县域推行“双证管理”(驾驶员服务证、车辆营运证)
大城市维持现行禁限政策
建立跨城黑名单制度,禁止违规司机跨区域运营
借鉴网约车经验,推动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技术应用,确保载客区域合规、人车信息一致。
这场“草根版共享经济”实验,既折射出县域交通服务的巨大缺口,也暴露出新业态立法滞后性。当5元起步价击穿出行市场底价,如何在安全底线与民生需求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检验基层治理智慧的重要标尺。或许正如专家所言:“监管不应是创新的枷锁,而应成为护航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