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天坑”专业真是天坑吗?专家解读——
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考生和家长在紧张备考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大学专业的选择。在一些网站和自媒体上,关于所谓“天坑”专业的讨论又热起来——某些专业学习难度大、就业前景差、工作环境艰苦,而且薪资待遇低,年轻人千万不要去学……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究竟什么样的专业才是好专业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邹海燕。
“在专业选择中,判断一个专业好与不好,可以从社会需求与个人适配两个关键角度剖析。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好的专业应具备前瞻性与时代适配性,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从个人适配角度而言,与兴趣能力相匹配的专业才是好专业。”邹海燕说,在经济社会加速变革的背景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简称“生化环材”)等专业一度被网络疯传为“天坑”专业。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出于对基础科学片面的认知理解。
以材料学为例。长期以来,材料学科一直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础,材料领域也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基础科学原理的发展进程会相对缓慢,需要经过连续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和长期研究,但科研原理的创新性应用能够迅速实现。基础科学的这些专业在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生化环材”专业的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建筑学、土木工程曾在本世纪初火爆一时,近些年却明显回落;市场营销专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崛起,一度被视为“万能专业”,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传统营销模式受到冲击,市场营销便被视为低门槛专业。当今大热的人工智能专业,其概念早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便已经提出,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泡沫和“冷板凳”。如果仅仅因为某个专业当前的就业前景不佳或者学习难度大就放弃它,那么可能会错过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机遇。拔尖创新人才要勇于突破常规,更要坚持做艰难而正确的事。同时,也需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重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并与行业问题及需求紧密相连。在各行各业做有实干精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邹海燕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优秀的人才都是社会需要的。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专业决定的,而是努力与否决定的。从长远来看,所谓的“天坑”专业也能有自己的“天梯”,考生们切莫目光短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