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多少斤算健康?分享一个计算公式,不妨算一算,若超标需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168斤。很多人看见这个数字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说我?恭喜你,命中注定要往下读了。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一个身高175cm男性的体重警戒线。

超过这个数,别把肚子当“财富自由”的象征了,它可能是你健康账单上最贵的一笔。
BMI早就不够用了,那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今天咱们说个更靠谱的——相对体重指数(Relative Fat Mass,RFM),它才是真正能让你看清“虚胖”的照妖镜。
说白了,肌肉男和啤酒肚看起来都重,但一个是金刚不坏,一个是油腻危机。BMI根本分不清,RFM一眼识破。腰围才是重点,不是体重。你还在称体重?那你落伍了。

RFM的公式很简单:64 - (20 × 身高 ÷ 腰围)。单位必须统一,身高和腰围都用厘米。怎么算?随便举个例子:身高175cm,腰围90cm,代入公式是64 - (20 × 175 ÷ 90),结果是25.1。超过25?你该警觉了。
关键数字:男性RFM超过25%,说明体脂过高,存在明显健康风险。
什么意思?意思是你不是胖,是“高危”。不是该减肥,是必须减肥。不然就是在跟糖尿病、心梗、中风打赌,赌注是命。
别再说“我骨架大”,这是自欺。骨架大的人不会肚子先鼓。脂肪是最会藏的叛徒,它不长脸上,专挑你看不见的地方动刀。内脏脂肪,是最狠的杀手,不露声色,结果直接要命。

你朋友圈那个看起来还挺精神的老王,不到50突然脑出血,就是RFM爆表。平时一顿两包烟,三天没运动,一边喝酒一边喊“我不胖”,最后倒在麻将桌边,连句“我错了”都没机会说。
腰围比体重更能预判风险。腰围每增加5cm,心血管病风险上升30%以上。
重点来了:男人的腰围不能超过90cm。不是裤子尺码,是量肚脐那一圈。裤子松紧那是欺骗,肚子的硬指标才是实锤。
你要是真想知道自己健康不健康,别翻体检报告,先拿皮尺量腰围。没有皮尺?用手机充电线也行。科技不发达不是你不动手的借口,懒才是真相。

不是所有胖都一样。苹果型肥胖(脂肪集中在腹部)比梨型(脂肪集中在臀部)危险多了。男性十有八九是苹果型。这种胖法,脂肪全堆在内脏周围,心脏压力直线飙升。
有些人一身肌肉,体重也高,RFM却很低。因为肌肉不等于脂肪,体重不是健康的敌人,脂肪才是。
从RFM来看,健康男性的体脂率应低于25%。但更理想的是15%~20%。想要稳住健康这张牌,体脂得控在这个范围。
有人说我BMI不过25,怎么就不健康了?因为你忽略了一个事实:BMI是瞎眼法官,RFM才是火眼金睛。

如果你身高175,腰围95,那RFM就是64 - (20×175/95)=27.2,这已经是肥胖边缘。而你还在想“才160多斤,能有多严重?”问题正出在这“才”字上。
更惨的是,很多人以为控制体重=不吃饭。然后盲目节食,结果掉的是肌肉,不是脂肪。脂肪在你饿得头昏眼花时,反而更加顽固地赖在你肚子上。身体以为你要过苦日子,自动储存脂肪自保。
真正有效的,是提高基础代谢率。怎么提高?不是跑步40分钟,是力量训练+充足睡眠+规律饮食。少吃多动是最低配,吃对+练对才是王炸组合。
还有一点必须说——脂肪不是一天长的,也不会三天掉完。你想用一瓶代餐奶昔解决十年的肚腩,那纯属痴心妄想。

脂肪堆积是慢性毒药,一开始你没感觉,最后全是账单。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胰岛素抵抗、雄激素下降……上了这条船,想下就难了。
最讽刺的是,很多男人以为啤酒肚是“中年自信”的象征,实则是“代谢崩盘”的证据。
别再拿“我不是很胖”自我安慰了。只要你腰围超标,RFM过线,那就说明你已经在慢慢失控。你不是“壮实”,你是被脂肪捆绑的健康债务人。
不是每个胖子都不健康,但每个忽视腰围的男人,迟早要为此埋单。脂肪不会骗你,但你可以骗自己一辈子。

从今天起,量一量腰围,算一算RFM。别等到体检报告红得像喜帖,才后悔当初没管住嘴。真正拉开健康差距的,不是年纪,是有没有认清自己的腰围。
健康的体重不是别人说了算,是你腰上的那圈肉说了算。别再等“有空就减肥”,你以为你有空,脂肪可没闲着。
关键建议:
· 把体重秤藏起来,拿出皮尺。
· 每月记录一次腰围和RFM。
· 饮食不过度,训练不过量,生活不敷衍。
· 睡眠、运动、力量训练三管齐下,打回健康主场。

健康这事,不是今天看一眼明天就改,而是每天都要记得:腰围不是面子问题,是命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东风,李建军.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流行情况与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03):345-350.[2]王晓丽,陈伟.体脂率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4,25(01):12-17.[3]李彦宏,刘志红.相对脂肪质量指数(RFM)在肥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0):80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