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机场高效联动完成跨省紧急转患者, 救护体系再显硬核实力
5月2日,郑州机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竞速。
在当日保障的580余架次航班中,一架来自千里之外的急救包机成为全场焦点——郑州机场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紧密协作,仅用28分钟完成两名全身90%以上面积重度烧伤患者的跨省转运,展现了中原航空枢纽在重大医疗应急事件中的高效处置能力。
一、多维度应急响应机制启动
当日14时37分,郑州机场急救中心接获任务:某化工企业爆炸事故中两名伤员需从西北某省紧急转运至河南省烧伤区域医疗中心救治。
患者均伴有吸入性损伤、脓毒症休克等复合伤,生命体征极不稳定。
机场立即启动"空地一体化"应急响应机制,联动民航河南空管分局开辟绿色空中通道,协调机场海关、边检实施"医疗优先"通关政策。
在停机坪保障现场,由1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专班严阵以待。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转运首次启用了郑州机场2024年投用的应急救护一体机,该设备集成AED、智能急救包和远程医疗系统,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回传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二、专业化医疗保障体系支撑
作为河南省烧伤救治网络中心,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派出由烧伤ICU主任领衔的专家团队。
院方提前启动"成批烧伤患者救治预案",开放专用手术间和负压隔离病房,并准备了生物敷料、干细胞再生技术等前沿治疗手段。
转运过程中,医疗团队采用"移动ICU"标准配置:除常规急救设备外,特别配备了便携式人工真皮移植系统和连续血液净化装置。据参与转运的急救医生介绍,"患者创面暴露时间每缩短1分钟,感染风险就降低3.2%,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分秒必争。"
三、全流程智慧化保障能力
此次转运全程依托郑州机场"智慧急救"系统:
- 航班落地前15分钟,系统自动生成最优转运路线,动态调整停机位与救护车接驳点;
- 医疗人员通过AR眼镜接收患者电子病历,实现"未见其人,先闻其症";
- 机场公安部门启用无人机编队,对转运路线实施空中警戒,确保道路畅通。
数据显示,自2025年河南省应急航空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建立以来,郑州机场已完成各类医疗转运任务23起,平均响应时间较去年缩短40%。此次转运的成功,标志着我省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在复杂伤情处置、多部门协同等方面达到新高度。
目前两名患者已进入深度镇静治疗阶段,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将为其实施分期切削痂植皮手术。
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生命接力,不仅彰显了郑州机场作为全国应急救援枢纽的战略价值,更诠释了"人民至上"理念在航空服务领域的生动实践。
对此事件有什么看法,欢迎来到评论区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