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时,粟裕电报上请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怎么没提刘伯承?

历史 05-06 阅读:62 评论:0

1948年10月31日,距离淮海战役打响还剩一个星期的时间,粟裕在此时给中央军委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中称:

“此战规模巨大,为确保两大野战军更好地实现协同作战,建议由陈毅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粟裕的这封建议电颇为蹊跷,仅提到了陈毅和邓小平,却没有提到中野的军事主帅刘伯承,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呢?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济南战役说起,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提出“由小淮海发展到大淮海”的战略构想,并被中央军委采纳。

按照粟裕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毛主席致电给华东局和中原局,指出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

“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中原野战军主力则进攻郑州,威胁开封,配合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地区作战。”

当时,中野主力集中在河南西部,中原局书记邓小平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后,立即找到陈毅和刘伯承商讨作战部署。

自孟良崮战役结束后,陈毅就被调到中原局任第二书记,虽然兼任华野司令员,但是华野的军事工作基本由粟裕负责。

邓、陈、刘三人商讨之后,作出了明确的分工,由邓小平和陈毅率领中野主力四个纵队北上进攻郑州,配合华野作战,刘伯承则率领两个纵队和各军区部队留守豫西,钳制黄维兵团。

中野四个纵队如秋风扫落叶,仅用四天时间就攻克郑州,迫使驻扎在开封的国民党军队撤离,完成了中央军委交代的任务。

随着郑州和开封相继解放,邓小平提议将部队集结在亳州、永城一线,为日后出击宿县和蚌埠作准备,并获得中央军委批准。

就这样,中野和华野协同作战的条件已经成熟,粟裕据此建议中央军委,请邓小平和陈毅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

粟裕在电报中没有提刘伯承,是因为中野分兵,刘伯承留守豫西,根本不具备指挥两大野战军协调作战的先天条件。

至于粟裕建议陈毅参与指挥工作,则包含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陈毅仍然是华野的最高领导,二是陈毅能够协调指挥华野各部队。

粟裕虽然已经主持华野军事工作一年多,却还是无法做到统一指挥,因而才建议中央军委让陈毅兼任华野司令员。

然而,粟裕的考虑并不全面,淮海战役是一场战略大决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打响,战场绝不止在徐州地区。

中央军委接到粟裕的来电后,决定成立总前委,统筹领导南线决战工作,总前委包括邓小平、陈毅、粟裕、刘伯承和谭震林。

总前委是我党独创的一种组织形式,自井冈山时期就被广泛应用,其工作范围不仅涵盖军事工作,还包括政治、地方、群众和后勤工作,最为适合应对规模较为巨大的战役。

事实证明,中央军委的决定是正确的,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维兵团即奉蒋介石之命北上增援,加入了淮海战场中。

最初负责阻击黄维兵团的部队,正是刘伯承指挥的中野留守部队,如果没有总前委统一指挥,恐怕会出现意外。

总前委成立当天,邓小平指挥中野切断了徐蚌路,粟裕指挥华野包围了黄百韬兵团,并最终全歼了黄百韬兵团。

网友评论

汗八里文艺之声

:关于人文地理/历史的一些碎碎念,偶尔也会写写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