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朋友喝完白酒舌头发麻:这是我喝过的最厉害的酒!

推荐 05-08 阅读:1 评论:0

大家好我是老娱!今天咱们聊聊一个让不少外国朋友“又爱又怕”的中国特产--白酒。你们知道吗,最近有个法国小伙挑战中国白酒,喝一杯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故事可精彩了,保证让你笑着读完,感受一下“烈酒”背后的文化冲击!

 说到白酒,外国人对于它的印象呢,常常是“烈酒当中的劲旅”。 法国小伙查尔斯就是个典型代表。 查尔斯在上海生活了多年,他深深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于是决定深入地去了解那门叫做“白酒”的“艺术”。 他放弃了欧洲那舒适的生活,跑遍了中国各个地方的酒厂,试图将白酒带往西方市场。 

可别觉得白酒就像法国葡萄酒那样温和,查尔斯刚开始品尝白酒的时候,眼泪差点就流下来了。“那味道简直就如同火焰从喉咙一路烧到胃里;而且他原本以为白酒会是比较柔和的,没想到竟如此强烈,反倒让他有些惊讶。”

 这会让人想到新西兰的布莱恩,他首次来到上海的时候,跟同事们一起举杯喝酒。白酒那很浓的香气,让他一下子就说出“火水”这个词。喝完一杯以后,他眼睛周围都湿润了,舌头也有点麻麻的感觉。他讲道:“我从来没尝过这么厉害的酒,感觉自己仿佛被火焰烧着了一样!”

很多外国人在社交媒体上发牢骚,说白酒的味道“很奇怪且很浓烈”,还有人开玩笑地说:“这到底是酒啊,还是化学试剂呢?” 不过白酒的“喝法”也让外国人一头雾水。 在中国白酒差不多皆是以“干杯”这般方式来饮用,大家会一口接着一口将酒饮下,如此的气氛,既显得热烈,又透着带劲。

法国小伙查尔斯观察到,这种喝法,在西方很难推广,因为西方人更喜欢,慢饮细品酒香。 于是他和团队研发了适合西方口味的“调和型”白酒酒精度降低,口感更柔和,还能用来调鸡尾酒。 他讲道:“我们期望呀,能让更为众多的人,深深喜爱上白酒,而非被它给吓得不敢接近。”

说到白酒的文化意义,外国人而且实际上渐渐地理解了它在中国社交中的重要性。英国博主克里斯,曾经在北京参加白酒品鉴会,感受到白酒,不仅仅是饮品,更是连接人与人情感的桥梁。他说:“喝白酒是表达尊重和友谊的方式,虽说味道强烈,但是背后的文化温度很暖。”

 对比一下,法国人喝葡萄酒,轻松愉快地慢慢品味,意大利人热衷于餐酒搭配,且乐此不疲;而中国人喝白酒,那可是热情奔放的社交仪式呢。美国人习惯伏特加的纯净,俄罗斯人爱烈酒的直爽,但是白酒那复杂的香气以及高酒精度,竟然让他们既惊讶又敬畏。

 其实白酒的国际化征程才方才开启。愈来愈多的外国酒吧,开始推展白酒鸡尾酒;并且举办白酒文化节;乃至设立“世界白酒日”,以此让更多的人知晓这款独具特色的中国烈酒。查尔斯坚定地认为:“白酒不仅仅是中国的自豪,更是世界的珍宝。”

对比并非是为了自满,而是能让我们更为珍视这份独有的文化遗产。白酒的滋味,也许会令人“泪如雨下”,不过它汇聚了数千年的历史以及中国人的热忱。期望更多外国友人,能够以开放的心境去品尝,进而感受其中的故事与情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试过白酒?喝完是什么感受?或者你听过哪些外国朋友喝白酒的趣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聊聊这杯“火焰中的文化”!

本文图片均出自ai创作:

本文参考了以下权威资料和文献:

1. 刘立清:《中国白酒的国际化之路》,见“文化互建·白酒出海--第112届全国糖酒会中国酒业大会”发言,2024年。

2. 王亚青等:《首届国际酣客节亮相巴黎:白酒出海与中法酒文化交流》,《新浪财经》,2023年5月。

3. 《中国白酒为什么很难国际化?》,《中国食品网》,2025年1月。

4. 新华网:《从“文化自信”迈向“全球共鸣”:让中国白酒成为世界的语言》,2025年3月。

5. 新华网:《古井贡酒:解锁非遗密码,酿造时代酒章》,2025年3月。

6. 宋书玉:《活态文化或赋能白酒产业“出海”》,新华网贵州频道,2025年1月。

7.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白酒“出海”之路要怎么走?》,Morketing,2024年。

8. 《白酒出海将加速?专家建议:可搭档外国品牌“走进去”》,新浪财经,2024年10月。

9.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请世界遗产的意义》,《中国食品报》,2025年3月。

10. 中国酒业协会:《中国白酒国际化发展报告(2024)》。

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形成的专业的可靠的内容。全文数据都有据可依,可回溯。特别声明:数据和资料已获得授权。本文内容,不涉及任何偏颇观点,用中立态度客观事实描述事情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