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正在蔓延:孩子不工作也不伸手要钱,3000块能过一年
在人生的黄金年龄不出门打拼,反而窝在家里靠着父母供养,这是大家所谓的“啃老”。
但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现在的年轻人正在开始一种新型“啃老”,他们减少了物质欲望,长时间不工作也不花钱,甚至不会主动找父母要钱。
在低物质需求下,仅需三千块钱就能生活一年,而这,成为了父母新的心病……
是“佛系”还是“啃老”
又是一年毕业季即将到来,又一群青年进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充当社会的齿轮。但非常残酷的现实是,在年轻人的口中,从来不乏“毕业即失业”的自嘲。
在一个岗位上千人竞争的时候,许多人开始选择退缩,自己学了这么多年,到头来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算是有工作,职场的压力,同事的内卷,领导的指责等等都会让他们产生退缩。
当“就业难”的问题高高悬在头顶,年轻人开始采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许阿姨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
儿子从出生到大学堪称一帆风顺,成绩常年班级前列,考了所不错的大学,经常被邻居夸赞有出息。
但他性格内敛,社交能力弱,不过家人一直都没太当回事,当儿子到了一定年龄,遭受过社会磨炼之后,他总会改变的。
毕业之后找一份好工作,再顺利娶妻生子,就是许阿姨对孩子的全部期盼,但许阿姨怎么都没有想到,孩子在毕业之后就像全然变了一个人。
他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工作之后没多久,儿子就以压力大,公司氛围不好,老板要求多等等理由离职。
面对儿子在事业上的挫折,许阿姨虽然着急,却也只能一遍遍安慰儿子,再找找,没事的。兜兜转转,高学历的儿子只能转向销售、行政等这种不稳定的流动性极高的职业。
又两年时间,儿子终于还是放弃了,他返回家中,说要被备考公务员。十天半个月,儿子一直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三餐不规律,睡眠不规律,不出门,不社交,时间一长,许阿姨也感觉到不对了。
儿子说是备考,实际上只是睡睡觉,吃吃饭,刷刷视频,玩玩手机,几乎没有实质性动力。
儿子是啃老吗?许阿姨不确定,因为孩子从来不向自己伸手要钱,而日常,他也根本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
算下来,儿子一年的花销,甚至只用3000元就可以解决。看着孩子日渐消沉,许阿姨也完全不知道怎样才好了。
但实际上,像许阿姨遇到的这种情况,许多家庭也正在面临。起初不少父母都觉得,孩子在家休息休息挺好的,多陪陪自己,放松一下心情。
然而,在回到家之后,孩子就彻底“躺平”了,他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休息就是大半年起步,在此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消费,没有给父母带来负担,用的还是自己之前攒下来不多的钱。
说是啃老其实也不准确,但这种状态和啃老没什么区别。
不要怀疑,这就是一种更隐蔽的“新型啃老”,年轻人所谓的休息,其实就是短暂的逃避现实压力,短时间内或许影响不大,但时间长了,他们会更加缺乏动力,甚至是陷入焦虑和抑郁。
另外,对家庭来说,“新型啃老”似乎没有传统啃老给父母的负担大,但家庭的压力一直存在,父母必然会为成年子女的生计发愁。
所以不管啃老如何演变,本质上仍然是一个“躺平”的年轻人和一个不能完全放手的父母。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为什么会出现“啃老”现象
一方面,是社会方面的影响,目前很多人对社会的直观感受就是,压力太大。房子车子孩子,每一样都压得人身心俱疲。
而真正的打击则是来自于信息渠道的拓宽,看着一个又一个同龄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的生活富裕,自己却始终停滞不前。
当一切焦虑都融为一体的时候,逃避现实就成为了最简单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外面风雨那么大,只要不出去就好了。
而家庭,无疑是人们最稳固的避风港。
另一方面则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无数心理研究表明,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可能并不是好事,当孩子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父母过多干涉和控制的情况下,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会缺失。
当挫折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摧残。甚至在孩子躺平之后,父母的配合也成为了“温水煮青蛙”中“温水”的一部分。
有父母纵容着孩子“躺平”,他们会表示,年轻人压力大,休息就休息,自己能帮就帮。
所以这样的家庭很多都还是,父母上着班辛辛苦苦赚钱,孩子却在家安稳享乐。
更有甚者,父母还会主动让孩子“躺平”,他们甘愿每月给孩子几千块钱,就当养了个宠物,也避免孩子在外面受气。
父母常常抱着这样的心理:想让孩子有上进心,却又舍不得让孩子面对挫折,在反复权衡之下,最终只能心甘情愿“被啃”。
当“啃老”变成双方的心照不宣时,孩子将会彻底丧失生存技能。他们越不接触这个世界,越接触不了这个世界。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当地球仍在旋转,只有自己止步不前的时候,这种“躺平”的生活模式只会让人成为一个“巨婴”。
父母负担是沉重的,孩子是“废了”的,这样的幸福也是虚假的。
写在最后
不管什么形式的啃老,背后都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的结果,所以想要缓解,也需要各方协力完成。
很重要的一点是,小家庭在培养年轻人的时候,要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一个无畏挫折,敢于挑战的精神内核,是人们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