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临终前,为何将兵权交给陈锡联?多年后才知主席的深谋远虑
1976年9月9日那天,咱们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因为生病,医生们努力抢救了好久,但很遗憾,到了零时10分,他还是离开了我们。
一个伟大领袖的离开,肯定会让整个国家都震动不已。而与此同时,还有件事让大家心里直犯嘀咕,那就是军队的指挥权会落到谁手里。这里面,最让人想不通的就是,毛主席为啥会把带兵的大权交给陈锡联呢。
【乱世出英雄】
1915年,新文化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陈锡联同志在湖北黄安呱呱坠地了。可以说,陈锡联小时候,没少受《新青年》这些开眼界书籍的影响。
1921年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像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中国这块大地上迅猛传播开来。就在这时,中国共产党也顺应时代诞生了。
1929年那会儿,陈锡联在老家湖北黄安,参加了当地的安南游击队。就在那一年,他又被安排进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十一军里头。
那时候,陈锡联才14岁,可已经展现出了不一般的打仗本事。就这么着,聪明伶俐的陈锡联被挑中,当了安南游击队头一任娃娃队队长。
为了防备敌人攻打村子,陈锡联指挥孩子们到村口的大树上站岗放风。只要瞅见敌人的影子,就得赶紧跑去通知村里隐蔽的游击队。
陈锡联小时候,就在这片地上摸爬滚打,他对这儿熟得很,每条路、每个旮旯都门儿清。
小时候的陈锡联,每次行军都是冲在最前头,不管天气多恶劣,刮大风下大雨,他都能飞快地把敌人的动静告诉后方的游击队。
小时候的陈锡联,被那些新青年救国时的勇敢和冲劲深深影响,他是在共产党出色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成长起来的。
现在,他也实实在在地投身到了守护这片生他养他的祖国与人民的伟大使命中。他对这片地方的深情,跟其他任何一个中国人比,都毫不逊色。
1930年的时候,15岁的陈锡联主动要求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干得很出色,因此得到了夸奖。就在那一年,他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候的陈锡联,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心里已经装满了对战争的准备。就在那一年,刚满15岁的他,带着三个通讯连的兄弟,不光自己没折损一个人,还成功抓了一百多个俘虏。
陈锡联同志入党后,变得更加勇猛,打起仗来毫不含糊。他始终牢记党的规矩,一丝不苟地遵守。在生活中,他过得非常简单朴素,从不占群众一丝一毫的便宜,连一针一线都不拿。
可能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厉害不只是干出一件好事,而是长期都有好表现。陈锡联同志的故事,真的就是这句话的活生生例子。
1931年那会儿,陈锡联同志在红四方面军里头,当的是政治指导员。他好多次都参与了鄂豫皖苏区那一带的反“围剿”战斗,最后都打赢了。有他带着,连队在四姑墩那一仗,赢得特别漂亮,毫无悬念。
根据一些粗略的统计,那会儿陈锡联同志指挥的连队,成功打垮了敌军两个整团外加一个营,还顺手收缴了好多的武器装备。这样一来,红四方面军的后勤补给难题,算是得到了不小的缓解。
陈锡联打了好多仗以后,在部队里出了大名。以前啊,陈锡联个子小,刚入伍那会儿,他连一支步枪都比不上高。
因此,大伙儿都习惯叫他“小胖”。特别是在四姑墩那场战斗结束后,陈锡联因为特别勇猛,总是冲在最前头,所以在表彰会上受到了夸奖。
那时候红军缺这少那,战略物资紧缺,大伙儿都觉得,要是说啥武器最牛,那肯定是钢炮无疑了。可就在那次表彰大会上,根据地的头头儿直接就说:“陈锡联这家伙,打起仗来那叫一个猛,啥也不怕,活脱脱就是个小钢炮。”
从那以后,部队里的战士们碰到陈锡联,都不再叫他“小胖”了,而是直接喊他“小钢炮”,这声音听起来特别带劲。
陈锡联在年轻的时候受到很大激励,心里暗暗发誓要多干些大事。他在表彰会上能获得那个荣誉,明摆着,他是个特别勇敢的人。
1933年那会儿,陈锡联挑起了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263团营政治委员的大梁,还兼任了红四军第十师的副师长和第十一师的政治委员。他参与了川陕苏区的开辟工作,还有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的战斗。
那时候,红军正忙着攻打四川的达县,陈锡联带着他的队伍,狠狠给了刘存厚的手下一下重击。
说起来,刘存厚那时候可真是个厉害角色。他是民国时期的陆军上将,川军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他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步兵专业深造过的。
1915年那会儿,他就已经投身到护国战争里头了,当的是四川护国军的总头头,还有肇庆军务院里管军队的抚军,真的是民国时候的一位勇猛大将。
那时候,陈锡联统帅的红军队伍,处境相当被动,正被敌人重重“包围”。特别是那会儿,红军打仗用的东西真是少得可怜。
在那种情况下,陈锡联同志还是指挥红军狠狠打击了刘存厚的队伍,这足以证明陈锡联的队伍特别能打。陈锡联同志在建立新中国的多次战斗中都有参与。
1937年7月7号,抗日战争彻底打响了。那会儿,陈锡联同志在战场上干了一件特别漂亮的事儿,他是在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当团长的时候做到的。
那年10月份,陈锡联指挥手下的八路军,趁着黑夜偷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据说啊,就那么短短一小时里,陈锡联他们一口气干掉了日军24架飞机,这数字还没算全呢。
这次打仗,是129师头一回出动。第一场就干得特别漂亮,赢得了大胜,连刘伯承元帅都高兴得直拍手,这可让我们抗日队伍的士气大涨。
另外,打了这场仗以后,日军在短时间里头没了攻打忻口、太原的空中帮忙,这也让日军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那一年,陈锡联被安排到了国民党和八路军大部队的后方区域。他领头行动,让我们军队的支援非常到位,和国民党在前面的战场上一起打日本鬼子。
在两党之间,八路军的声望得到了显著提升,也让两党共同抗日的决心更加坚定。
1940年那会儿,陈锡联带着129师在白晋铁路上跟敌人干上了。他瞪大眼睛瞧了瞧敌人的排兵布阵,又瞅了瞅咱们自个儿的战略东西怎么摆的,脑子一转,立马就想出了个顶呱呱的打仗法子。
他巧妙借助了周围的地形优势,用了从内部突破、内外联手的战术,很快就把当地的日军给打败了。
百团大战那会儿,头一仗,他带着手下兄弟们在狮垴山跟日军硬碰硬,挡住了他们的进攻,还拖住了好多日军。这样一来,他们师团行动就方便多了,得了不少便宜。到了解放战争,陈锡联同志也是冲锋在前,没少出力。
1947年4月,在豫北那场激烈的战斗中,陈锡联把国民党的战术安排看了个透。他心里明白,国民党那边武器弹药充足,比解放军强太多了。所以,为了让我军少牺牲些人,他开始琢磨对策。
他精心策划了一套战术,简单来说,就是先把敌人引进来,不跟他们硬碰硬,瞅准时机再一下子把他们干掉。结果,他们用人数上的劣势打败了人数众多的敌军,还成功抓住了国民党第十二纵队的头头孙殿英。
总的来说,这位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的共和国大将,在新中国还没成立的那阵子,每个关键时刻都立下了大功。陈锡联同志七十多年的当兵日子里,大半辈子都是跟打仗和热血连在一起的。
【共和国的曲折发展】
打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在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终于赶跑了日本鬼子,赢得了抗战的彻底胜利。
接着,解放战争又爆发了。虽说解放军最后赢得胜利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可这场战争确实给两边都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特别是打完解放战争,国民党逃到台湾那会儿,他们抢走了好多黄金储备和金银财宝。
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还有陈果夫、陈立夫这几大豪门,急急忙忙在夜里把家当都搬走了。这样一来,新中国刚开始那会儿,工业和农业可真是惨,一落千丈啊。
即使是在举办开国大典那么重要的大场面时,那会儿能参与阅兵式的战斗机也就仅仅17架。根据参加过阅兵的一位飞行员林虎的说法:“那时候飞机损坏得很厉害,能勉强修好的仅仅只有9架。”
之后,因为能参加阅兵的飞机数量实在太少了。相关部门的人员火速聚在一起商量对策,最后好不容易拼凑出了几架飞机:2架蚊式轰炸机、3架运输机、还有2架教练机和1架通讯机。
把之前能修好的9架飞机算上,现在总共有17架了。为了让开国大典看起来更加壮观,这17架飞机得飞两遍。
很明显,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真的是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要是说打仗那会儿,咱们中国已经够难的了,那仗打完以后,经济上一塌糊涂,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1945年二战打完以后,全球那些大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对比,有了很明显的不同。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一个是资本主义的代表,一个是社会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想要的国家利益开始越来越不对付。
在两极对立的国际大环境下,局势变得愈发严峻,这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陈锡联同志呢,他可是一路打过来了,共和国成立那会儿的三场大战他都亲身参与。战斗一结束,他又立马转身,一头扎进了新中国的建设热潮中。
像陈锡联这种打过仗的将军,更能明白国家要变得强大,最关键的一点是啥,那就是国防。
新中国一成立,到了1950年,陈锡联同志就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头儿。后来他琢磨出来,要让咱国家真正强大起来,非得有支过硬的军队不可。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陈锡联同志主动站出来,要求担任炮兵学院的院长。他亲自上手,制定我们国家炮兵的发展蓝图,领导炮兵进行装备升级和改造,还负责策划引进和研发新的炮兵装备。他对提升我们国家的国防力量,做出了非常出色的贡献。
在陈锡联同志的严格训练之下,咱们国家的炮兵能力和打仗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就这么一支队伍,到了后来,五十年代末那会儿,抗美援朝、炮轰金门这些战斗里,那可是起到了相当关键的好作用。
第二年,中国打算搞导弹研发了,陈锡联直接带着一群专家,坐飞机跑了好多趟无人地带,就为了找个合适的地方建导弹研究基地。
陈锡联和他的团队拼尽全力,帮咱们国家的导弹研制部门搜集到了好多宝贵的直接资料。这些资料对新中国导弹的研发和导弹部队的建立,那可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贡献老大了。
新中国刚诞生那会儿,啥都缺,人手不够,东西也少。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陈锡联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身优势】
陈锡联同志性格非常实在可靠。他的战友们回想起,1933年那会儿,正是土地革命战争打得火热的时候,有一仗,陈锡联带着手下把刘存厚占据的达县给拿下来了。
而且,他们不光弄到了好多挺重机枪,还意外收获了一堆金块和银元。可问题是,那时候的红军穷得叮当响,陈锡联他们带回来的金块,大家伙儿压根儿没见过,都不认得是啥玩意儿。
陈锡联让战士们把打仗时得到的东西全都交上去。看着他们一路上搬来搬去挺累的,他又想到自己睡的床角坏了一块,老是不稳当。
他从箩筐里随便抓了几块金子用来垫床脚,结果还觉得沉,干脆又丢了几块到粪坑里。隔天,政委李先念和后勤头儿郑义斋来找陈锡联,一眼就瞅见他床脚露出的金子。
问他为啥把收缴的金块偷偷藏起来。陈锡联一头雾水,心想自己啥时候藏金块了。俩领导指了指床脚,陈锡联这才明白过来。
赶紧把金子拿下来还回去,然后带着手下的人火速跑到粪坑那儿,把那几块金子捞了出来。洗净之后,全部都给上交了。
另外,陈锡联还特别会处人际关系,他十四岁那年,瞒着家里人偷偷加入了红军。
每次上战场,他都玩命地冲,经常干出一些让人惊叹的大事,结果他在军队里的名气噌噌往上涨。
不少“资深前辈”都曾经和陈锡联搭过班子。后来,随着陈锡联的工作变动,他慢慢变成了陈毅、刘伯承等人的得力助手。
因为他既勇敢又有智慧,战场上总是拼尽全力,加上他年纪轻轻的,所以赢得了不少老前辈的青睐。这也为陈锡联日后的政治道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陈锡联是中国开国的大功臣,打从进了红军那天起,他就为新中国的诞生豁出了性命。说真的,像这么出色的将领,毛主席在快不行的时候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他,那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叶剑英老将军到了晚年,身体状况不太好,只能选择不再那么忙碌。但陈锡联遇到国家大事儿,特别是那些关于战略方向的重要决定,他都会亲自跑去和叶剑英老将军聊聊,一块儿琢磨怎么决定才最保险。
都说国防强大了,国家才能富裕。只有当国家的军事力量足够强大,经济发展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陈锡联手握军队大权之后,咱们国家的经济没过多久就迈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新阶段,说他对这事儿贡献巨大,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一个国家要是成长得不容易,很可能会因为谁掌权而走下坡路。毛主席把兵权交给宽厚老实的陈锡联,这决定真是太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