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捷琳娜二世好学不倦,从异国公主成长为让欧洲颤抖的沙俄女皇

历史 05-02 阅读:22 评论:0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古代的女子以柔为美,以无才为德。能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姓名的女子,要么是够惨,要么是红颜薄命,要么是经过文人墨客的大量渲染。总之,中国的女强人是少之又少,大家所熟知的也就是宣太后、武则天、刘娥、萧太后、慈安、慈禧这些历史名人。但不同的是,西方古代因宗教信仰问题,女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中国女性,所产生的女强人自然要多一些。有一位历史女强人所取得的成就能影响欧、亚、美三大洲未来发展,堪称奇女子,此女子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ll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

18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加速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欧洲各国开始与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进行通商贸易;启蒙运动、民主思潮逐步兴起;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相继进行。18世纪是欧洲各国逐步走向辉煌的世纪。在这一世纪中,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波诡云谲的局势中不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的统治者。

俄国历史上,有两位皇帝被称作“大帝”,一个是帝国奠基人彼得一世,另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34年,她果断英明、政绩卓越,不仅提高了俄罗斯的国库收入,还扩大了俄罗斯国土的版图,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俄罗斯帝国,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亚・弗里德里克・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雍正七年三月二十四日(1729年5月2日)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普鲁士斯德丁小公爵家庭,虽然父亲被封为安哈尔特公爵,但封地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公国。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将少女的娇柔俏皮描绘得淋漓尽致。大部分女孩在少女时期都可以在成人的庇护下自由自在的生活、玩耍。少女时期的叶卡捷琳娜也不例外。她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虽不像其他上层贵族小姐们那样拥有着可以肆意挥霍的生活,但她拥有了其他贵族小姐们所没有的东西。因为父亲的封地在偏远地带,她从小便拥有其他贵族小姐所没有的自由——她可以总是在大街上与其他同龄的孩子们玩耍。少女时期的叶卡捷琳娜可谓是幸福、快乐且自由的。少年索菲娅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经常给孟德斯鸠写信,并保持书信往来。

欧洲的皇室各族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近亲结婚,这一点早成为了公开的秘密。他们认为只有贵族的血统才可以配得上得皇室。随便在王室中找出一个,不是哪个国家的王子,便是哪个国家的公主。所以欧洲国与国之间不是姻亲关系,就是血亲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欧洲各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得以相安无事。

索菲娅13岁那年,也就是乾隆七年(1742年),她的远房表哥荷尔施泰因王子卡尔・彼得・乌尔里希,也就是俄国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被他的姨妈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选定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于是这位王子身价倍增,很多的适龄公主都梦想嫁给他。伊丽莎白女皇希望为自己的侄子寻找一个将来合适的王后人选,便开始在欧洲贵族圈中挑选。在父亲的努力下,索菲娅公主与未来俄罗斯皇位继承人的联姻方案竟得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的强烈支持。索菲亚因为具有血缘上的优势,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推向了俄国皇族。从这一刻的开始,索菲亚的一生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索菲娅公主成功成为俄罗斯皇储妻子的候选人。

乾隆九年(1744年)1月,俄国伊丽莎白女皇邀请安哈尔特公爵夫人和索菲娅公主前往圣彼得堡做客。同时,信使还带来了一张一万卢布的支票,作为公爵母女俩在路上的开销。

索菲亚千里迢迢从普鲁士来到了俄国皇宫。至此开启了她在俄国皇宫的漫长人生之旅。伊丽莎白女皇十分热情地招待了她们母女二人,皇储彼得也对索菲娅公主彬彬有礼。当时,彼得已经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并且起了俄文名字。

年轻的索菲亚来到俄国后,发现这里与自己生长的地方有诸多的不同,无论是饮食还是生活习惯上都是如此。索菲亚明白,想要在俄国皇宫里立足,就先要学会俄语和东正教礼仪,力争成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为此索菲亚开始了长期的勤学苦练。因为学习太刻苦劳累,索菲娅曾患上严重的肺炎,十几天高烧,昏迷不醒。众人便开始替她安排后事。索菲娅请求把教她东正教礼仪的神父老师找过来。这件事很快就流传开来,宫廷上下顿时对索菲娅公主充满了好感。一个月之后,索菲娅奇迹般地痊愈了。于是与皇储彼得的婚姻就定了下来。

索菲亚・弗里德里克・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

功夫不负有心人。索菲亚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俄语,并能顺利地与人正常交谈。乾隆九年(1744年),索菲亚皈依东正教,正式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叶卡捷琳娜一名源于希腊,有“纯洁、无瑕”之意。这次受洗仪式是她在俄罗斯的首次公开活动。仪式上,她用俄语对答如流,吐字清晰、谈吐得体,再次博得了宫廷上下的一致好感。在受洗的次日,皇储彼得与之订婚。乾隆十年(1745年),俄罗斯宫廷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公主与王储结婚,原本是一段幸福美好的佳话,可对于叶卡捷琳娜来说,人生的不幸从婚姻开始。不久之后,彼得就向索菲娅公主坦白说,自己已经对伊丽莎白女皇的侍女情有独钟,迎娶索菲娅公主只是执行伊丽莎白女皇的意志和命令。索菲娅对彼得如此坦白感到非常惊讶:一方面惊讶于彼得的坦率,另一方面则惊讶于彼得的过于天真。

好的婚姻可以使一个女性变得耀眼动人,且阳光自信。坏的婚姻则可以使一个原本美丽动人的女性变得浑身充满怨气,失去往日的神采。

“只听新人笑,不闻旧人哭。”她的丈夫彼得三世根本不爱她。据传说,丈夫彼得在新婚之夜倒头便睡,留叶卡捷琳娜独守空房。这一守就是数年之久。彼得在这期间寻了无数新欢。他自己在外寻欢作乐,却要求叶卡捷琳娜遵守妇道,一辈子守在冰冷的皇宫中,对她不闻不问。

而此时的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却急于有一个可以继承王位的人选。女皇虽然知道彼得三世的行径,但是却不忍心责备彼得。无计可施的女皇将所有的矛盾与不满都指向叶卡捷琳娜。叶卡琳娜在皇宫中的地位更是不断下降,处境艰难。在女皇的万般逼迫下,叶卡捷琳娜用尽了一切手段,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最终生下一名男孩,取名为保罗。但叶卡捷琳娜二世并没有母以子贵,以女皇为首的宫廷上下都围着保罗转。有了继承人之后,女皇当即抱走了孩子,并决定亲自抚养他。丈夫彼得更是对这孩子不闻不问,丝毫不关心。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好比是一架完成任务的报废机器。此后,她还曾生过一个女儿,但仍然没有改善她的处境。或许从那一刻开始,心灰意冷的叶卡捷琳娜才明白,只有靠自己才能在这深宫中生活下去,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索菲亚・弗里德里克・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

“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这句话用在叶卡捷琳娜身上丝毫不为过。冷寞、孤独、悲困并没有将叶卡捷琳娜击倒,也没有将她的才华隐没。她的勤奋好学的能力在丈夫彼得三世的冷落、漠视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开始,她只是漫无目的地读着各种小说,后来她读伏尔泰的作品,读政治哲学类的书籍。她找来了厚厚的十卷本德国史,坚持每八天读完一卷,后来又通读了四卷本哲学史,以及大量的俄文书籍,就连孟德斯鸠艰涩难懂的《论法的精神》一书,她也坚持读完了。一时间,皇室收藏的诸多书籍差不多都被叶卡捷琳娜阅读过。同时,叶卡捷琳娜还与当时诸多著名的思想家有过交谈,积极学习启蒙运动时期诸多解放思想。这些思想为叶卡捷琳娜之后称帝治理国家打下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提到欧洲的历史,可能会想到各种各样有名的人物。但在欧洲的历史中,有一类人却推动甚至影响着欧洲历史的发展——情人。欧洲的贵族因宗教的限制只能是一夫一妻制,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去寻找自己的情人。欧洲的帝王有的毁于情人之手,成为千古笑料;有的则借助情人的力量维护自己的统治,成就一生。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年轻貌美的叶卡捷琳娜向宫廷近卫军军官奥尔洛夫伸出了橄榄枝。此时的叶卡捷琳娜再也不想独自一人度过漫漫的长夜。很快二人就坠入爱河之中,享受着从未有过的身心上的欢愉。同时,叶卡捷琳娜也利用与奥尔洛夫的关系,迅速得到了大批宫廷近卫军的支持,逐步强大起来。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名震一时的女皇伊丽莎白一世逝世。当时,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在怀孕期间,不能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的丈夫兼死敌彼得登上皇位,成为沙皇彼得三世。但是,彼得三世上台之后的一系列政治措施都不得人心,最终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彼时的俄国正处于与普鲁士长达七年的战争结束时期,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即将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然而彼得三世却宣布放弃对普鲁士的一切应得利益,并归还了俄国占领普鲁士的土地。而且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便草率地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并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这一举措令全国人民大不满。俄国的民众因长达七年的战争已经交了数不清的税款,家中参军的男孩儿们也有诸多战死在沙场上的。这一指令让原本可以得到补偿的民众怨声不断。最令人可气的是,彼得打算废除东正教的国教地位,改信路德教。这些举措让彼得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

而此时的彼得将他在外界所遭受到的怨气悉数发泄在了叶卡捷琳娜的身上,对叶卡捷琳娜的态度日益蛮横无理。甚至在一次外交宴会上公开辱骂自己的妻子。帝后关系不合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二人的关系降至冰点,战争一触即发。

索菲亚・弗里德里克・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

在这种情况之下,得到情夫奥尔洛夫兄弟和哥萨克首领拉祖莫夫斯基帮助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了政变,并成功夺取了皇位。登上女皇宝座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囚禁了彼得三世。乾隆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1762年7月17日),彼得三世神秘死亡。对于他的死亡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被毒死,也有人说是被勒死,但叶卡捷琳娜二世则对外宣称彼得三世是因消化不良而死。在叶卡捷琳娜的回忆录里,她曾意志坚定地书写道:“我曾经为了在这里生存拼尽全力。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地方,我没有精神失常,没有死于忧伤。在俄国生活的十八年以来,我忍受着他们践踏我尊严的行为,吞下所有的苦水,咬紧牙关锻造自己的每一根神经。如今,我终于拥有了一颗钢铁一般坚强的内心。”历经千辛万苦得到今天的位置的她,也一定会拼尽全力牢牢地守住这个来之不易的位置。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五日(1762年6月28日),经过18年的忍辱负重,叶卡捷琳娜二世终于登上了俄罗斯女皇的宝座。至此,她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大帝国的主人,操纵与掌控着这个以男性为主的国家长达35年之久。而且因为治国有方、功绩显赫,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后世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

“国库空虚,军中已三月无饷。商贸日益凋敝,多有囤积垄断之现象。国政松弛,军机各部亦有欠款之举,海政疲惫,几近崩溃。司法沦为铢两悉称,律令之行惟强者是瞻。”继位之初,叶卡捷琳娜曾在她的日记写过这样的一段话。说白了,就是财政、商贸、国政,军队、司法都接近崩溃的状态,地方割据势力颇多。叶卡捷琳娜虽然在公众面前依然表现出高傲和沉着冷静的姿态,但是她的心里非常清楚自己面临的挑战。经历了七年战争之后,欧洲各国都在致力于恢复国内经济,俄国也不例外。她在备忘录中记录了自己所继承的俄国“遗产”:“八个月都没有领到过军饷的军队、一群废弃掉的战舰、众多倒塌和损坏了的要塞,还有一个空空如也的国库。到处都可以听到人们抱怨贪污腐败的官吏。”可以看出俄国当时正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同时俄国当时还欠有高达1700万卢布的外债,可以说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俄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也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虽然俄国地域辽阔,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它的地理区位却有着先天性的不足。放眼俄国最北部是一片长满苔藓的冻土带,几乎无法提供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冻土带以南是浩瀚无边的森林,旧都莫斯科就是位于此处。这片森林带的北部是漫山遍野的针叶林带,中部是针阔叶混交林带,这两个地带的土壤也都不适宜耕种。只有南部的一条狭长的地带是适宜耕种的肥沃黑土地,因此这里成为整个俄国的重要粮仓。然而不幸的是,这片令人垂涎的黑土地一度受到南部奥斯曼土耳其的骚扰和控制,这也是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势不两立的原因之一。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将会不断地与奥斯曼土耳其交战,争夺和控制这片区域。森林带的南方,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里看不到一棵树木,只有望不到边界的野草,因此这片地区只适合放牧。在那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里,俄国的地理缺陷显而易见。俄国的气候又使这种情况雪上加霜。由于冬季格外漫长,俄国全年适合耕种的时间仅有4到5个月,而多数西欧国家的农耕时间长达8到9个月。这就使得俄国在粮食生产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粮食产量的多寡又影响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的发展。俄国就是在历史地理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落后于西方的。直到18世纪晚期,俄国城市居民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正是俄国的这种状况,西欧国家才将其视为一个蛮荒之地,认为这里只有贫瘠的土地和无知的人们。

为此,叶卡捷琳娜出台一系列举措。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扩大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颁布新的法律制度;重新划分国内行政区域,增加行政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张。在经济上,积极鼓励商业发展,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并开展商贸活动。文化上,大力兴办学校,鼓励青年人就读。同时叶卡捷琳娜还与当时诸多著名的思想家进行交谈学习。彼得三世统治时期,曾经颁布了一部有利于贵族阶级的《贵族自由宣言》,免除了贵族的兵役和肉刑,因此深受广大贵族的欢迎。这是彼得三世做过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叶卡捷琳娜二世延续了彼得三世的这项改革,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2月,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布诏令,确定了彼得三世时期关于贵族特权的诏令仍然有效,并且允许他们自主开发伏尔加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大量土地,同时还赋予他们惩罚农奴的权力。这一政策为叶卡捷琳娜赢得了贵族的大力赞赏和支持。虽然叶卡捷琳娜一直鼓吹自己是奉行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的“开明君主”,然而在实践中,她却非常现实地站在了贵族一边。从夺得政权的那一刻起,她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在理论上同情农奴,在实践中依靠贵族”。这种理念在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之后将会被她继续发扬光大。

渥巴锡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伏尔加河右岸的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的率领下东归,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在土尔扈特部刚刚到达伊犁时,俄罗斯就通过外交手段交涉清政府,要求其不能接受土尔扈特部进入国境,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命人回复沙皇:“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谁知叶卡捷琳娜二世又提出了交涉,威胁清高宗若是不将土尔扈特部交出来就不惜发动战争,乾隆皇帝听到俄罗斯的这种话语勃然大怒,立即回复:“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谁也不是吓大的,最终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没有因为这事儿与清朝交战,可见她也不敢轻举妄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间,在俄国中部和彼得堡省爆发的起义就不下五十次之多。沙皇政府已无时不预感到“所有农奴都参加的一场大风暴将接踵而至”。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不胜恐惧:“在帝国境内几乎所有工场和教会农民,都公然表示对当局的违抗,地主农奴也开始和他们联合起来”。在即将到来的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打击下,叶卡捷琳娜二世不得不把宫廷从彼得堡迁往里加,以避其锋。

由于叶卡捷琳娜二世治下的俄国贵族对农民的压迫日益沉重,普加乔夫便决定带领他们奋起反抗。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初二(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与80余名哥萨克人一起,在顿河一带发动起义,宣称要给予人民土地和自由,把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给人民。正是这些口号,使得这次起义具有了极强的号召力。在起义途中,不断有农民、流亡士兵、各民族受压迫者以及一些工人参加起义,起义军队伍逐渐壮大。由于没有重火力武器,普加乔夫决定先放弃攻打雅伊克城堡,转而进军军事要塞奥伦堡。途中很多军事重镇主动向普加乔夫投降,并献出大量火器,使得起义军实力大增。10月7日,普加乔夫率领起义军开始攻打奥伦堡,但久攻不下。于是普加乔夫改变策略,采用围点打援的方法,开始围困奥伦堡。围困期间,普加乔夫大力开展起义宣传工作,号召人们参加起义,对抗暴政。于是,附近的各族人民闻风前来,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起义军规模暴涨,很快就发展到了3万多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之后的她绝对不会再提起废除农奴制的话题了。她牢牢地记住了,贵族和地主才是帝国统治的支柱。她意识到在俄国这个多数臣民尚未开化的国家,启蒙思想对那些目不识丁的民众来说就是天方夜谭。从此以后,叶卡捷琳娜大帝将目光转向了扩张帝国版图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这也是使俄罗斯帝国繁荣和强大的唯一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使俄国逐渐由衰败走向了兴盛。

远东政策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远东政策的核心是中国政策,解决中国问题是打开西太平洋、入主东北亚、进入全球争霸的重要一环。远东政策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中俄恰克图贸易做文章,恰克图贸易是俄国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俄国的贸易总额大约为1900万卢布,恰克图贸易就已经占到了7.5%,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收入的支柱。

但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并不懂得经济,她认为经济只是服务于政治的附属品。初期她沿着前任沙皇的政策,继续在西伯利亚侵略扩张,而忽视了恰克图贸易的重要性,导致了中俄北京贸易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关闭。后来叶卡捷琳娜二世注重到了经济收入的大幅缩减,她派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与中方代表进行谈判。对《恰克图条约》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对很多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保持了边境的和平与稳定。

经过一系列改革后的俄国早已今非昔比,已经拥有了可以再次攻打他国的能力。之后的数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多次下令发动战争,俄国的国土面积因战争胜利而整整扩大了67万平方千米,成为当时地跨欧、亚、美的超级大国,为俄国的历史书写了绚丽的篇章。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不久,就开始着手对中国采取武力进攻,她改变了原有的边界军事体制,授权军事委员会下设的特别军办事处全权处理中国边界事务,同年,叶卡捷琳娜二世还命米勒尔起草了《关于对华战争的意见》,该文件宣称黑龙江流域原为俄国所有,为自己的侵略扩张找到合法的外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经过了两年多的精心备战,俄国刺探工作发现中国并没有敌意,枢密院提请女皇和平解决中俄边防,女皇鉴于准备对土耳其进行战争,无暇东顾,由于恰克图巨大的收入,暂停了关于中国军事行动,避免了两线同时作战的风险。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一次讨论“中国问题”的会议上承认: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前,沙俄正要着手解决中国问题,已有六个团作好了准备;“要是不把土耳其人驱逐出欧洲,不把中国的傲慢加以制服,不同印度建立贸易关系,我是死不瞑目的。”最终,由于中国实力强大且北部边防严备同时又赶上俄土战争爆发,叶卡捷琳娜二世不敢冒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危险对中国东北轻举妄动。土耳其战争结束,叶卡捷琳娜二世又开始制定针对中国的侵略计划。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从乌第堡派出30名哥萨克士兵,侵入中国恒滚河(黑龙江下游的主要支流)地区。当地鄂伦春族人民发现沙俄入侵者后,迅速通过当地官员向清廷报告。清政府随后向沙俄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沙俄停止侵略活动,不然,中国就关闭恰克图的一切贸易。而俄国又不想放弃恰克图巨大的商业利益,只好暂时退去。1785年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强调要增加俄国边防部队的数量,并在边境地区进行集结。但此时西线俄国正进行第二次俄土战争,因此,俄国之所以没有进攻中国,是因为整体实力不够,经济具有依赖性以及中国自身本来就比较强大等。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军事准备应该可以说是十分充分的,但是因为俄国的对外扩张重点暂时在欧洲,来不及顾暇亚洲以及连年财政支绌,计划也就一拖再拖,但中国政策标志着叶卡捷琳娜二世企图在东北亚建立霸权,为其后继者争霸世界指明了方向。嘉庆元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命令俄军侵入波斯,企图继续向南扩张,为侵略印度打开通路。其目的是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和太平洋沿岸的出海口。她扬言:“假如阿穆尔河(黑龙江)能作为我们供应堪察加以及所有我们在鄂霍次克海上领地的方便之路的话,那么占领阿穆尔河,对我们来说就是事关重要的了”。但因俄国军队在当时主要集中在欧洲,她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索菲亚・弗里德里克・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

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成就令人难以企及。她在俄国生活的52年的岁月里,无时无刻不在为融入这个国家而努力。她忘记了自己曾是一名德意志人,全身心地投入斯拉夫的世界,用行动证明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俄国人民同样热爱着她。在她离世之后,圣彼得堡的人民自发跪在雪地上送别他们的“小母亲”。在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统治下,俄国南部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威胁被解除,克里米亚半岛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她如愿以偿地为俄国打造出一支可以与波罗的海舰队媲美的黑海舰队,使俄罗斯帝国拥有了黑海霸权;三次瓜分波兰直至使其灭亡;俄国实现了16世纪中叶以来最大的版图扩张。即位之初,她以完成彼得大帝的遗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最终取得了与彼得大帝比肩的成就。不仅如此,她还用尽全力创建理性开明的君主专制。虽然民主的思想未能在俄国的土壤生根发芽,但是她成功地开启了俄国通往西方文明世界的大门。遗憾的是,她离世后,这种宽容开明的治国理念也随她而去。她的儿子、新即位的沙皇保罗一世在登基不久后便颁布了此前与皇后玛利亚秘密签署的继承法,宣布此后沙皇之位只能由皇长子继承。俄罗斯帝国从此再无女皇。

“爱她的人将她爱得疯狂痴迷,恨她的人将她恨入骨髓。”叶卡捷琳娜的一生既是悲痛的,又是耀眼的。悲痛的是她的丈夫不爱他,儿子保罗因从小离开她生活而对她没有什么感情;耀眼的是她将人的一生做到了极致。既有名垂千古的历史功绩,又过到了常人无法拥有的生活。历史已远去,只能从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大致了解到叶卡捷琳娜那传奇的一生。

网友评论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