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年,寇准早朝过后先行离开朝堂,殊不知自己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1006年,寇准早朝过后先行离开了朝堂,殊不知,身后看似平静的朝堂已暗潮涌动,北宋一代名相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寇准是北宋初期的名臣,一生两次登上相位,在史书中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尤其是在文艺作品中,寇准也是那段时期的典型人物,跟“八贤王”赵德芳堪称是“卧龙凤雏”般的黄金搭档。
不过,既然是文艺作品,难免会有美化的成分,最起码在塑造赵德芳这个人物形象上就有点虚。
赵德芳年仅23岁就病逝了,手持金锏、主持正义这样的桥段,自然也是创作者的一厢情愿。
寇准也是如此,真实人物与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也有不小的差距。
尽管纵观他的一生,所作所为不负“一代名相”的殊荣,但在个人品行方面也存在一些瑕疵。
寇准是陕西渭南人,年少成名,19岁进士及第,在当时也算是个难得的少年俊才,堪比“神童”。
那个时候,宋太宗用人比较挑剔,光有才华还不行,在年龄上也得显得成熟才行。
所以,到了殿试环节,有人就给寇准提了个建议,有意把年龄说大一点,要不然直接就被官家给刷掉了。
但寇准压根就没有把这个建议当成一回事,甚至还义正词严的回答道:“我正在努力上进,怎么能够欺骗官家呢?”
也不知道是他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吸引了宋太宗,还是宋太宗爱惜人才转了性子,竟然没有把他刷下来,殿试之后就直接被录用了。
古代朝堂为官,比较看重同科进士和乡党情谊,一般情况下都会不自觉地形成小团体,以后在仕途上守望相助。
可是寇准恃才傲物,什么同科、乡党,压根就进不了他的法眼,甚至连老资格和官家都看不上。
有一次,他向太宗谏言的时候,由于说得过于激动,气得太宗勃然大怒,站起来就要走。
要是换成其他臣子,面对这样的情况,恐怕早就吓得跪下磕头认错了。
谁知,寇准压根就不在乎太宗的反应,伸手拉住太宗的袖子,非让太宗等自己把话说完不可。
宋太宗也算是海量了,对寇准这样的僭越行为,不仅没有追责,还给他升了官。
用他的话说:“寇准是个难得的直臣,好比唐初的魏征一样。”
眼明心亮的臣子都知道,太宗这番话,无非就是借着寇准把自己狠夸了一顿,寇准能比肩魏征,那他自己不就是第二个“唐太宗”吗?
反正不管怎么说,寇准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跟坐了火箭差不多,还没到30岁就跻身到了核心权力层。
寇准的行事风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情商”,好像朝堂上的另类一样,跟同僚们站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
正因如此,他为官期间从来不缺小人在官家面前进谗。
而他在朝堂上的境遇,也真的跟魏征差不多,好日子没过多久就被宋太宗借着个由头给撸下来了。
1004年,十万辽军剑锋直指宋朝,寇准凭借一己之力舌战投降派。
在他的忽悠和唆使下,宋真宗难得硬气了一回,御驾亲征,在黄河北岸的澶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打败了辽军,并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经过这件事之后,寇准不仅收获了一枚小迷弟,还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顺利登上了宰相之位。
只是没想到,他在宰相的位置上,只不过坐了一年多就又被撸了。
说起他被撸的原因,既有他的恃功自傲,也有同僚在宋真宗面前进谗言,以至于君臣之间生了嫌隙。
1006年,早朝后,与寇准同朝为官的王钦若,看着寇准先行退班后,便对宋真宗说道:“陛下,微臣有件事不知当讲否?”
宋真宗本来心情不错,便开口:“但说无妨。”
王钦若拱手抱拳道:“寇准就像个赌徒一样,到了最后关头会孤注一掷,陛下就是他手里的‘孤注’。”
宋真宗听了这句话,原本神采奕奕的笑脸立马就黑了。
幸亏澶渊之战宋朝打赢了,万一要是输了,最大的受害者恐怕还真的非宋真宗莫属。
接下来,寇准就被宋真宗疏远了,而被人疏远的第一步,便是降职,那时候,寇准被降职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
不过,有些时候,人就是距离产生美,更何况寇准本身就有能力,有本事,自然会被宋真宗惦记,因此,被贬了官的几年,寇准也是拿捏了宋真宗的心理,对方想要什么,他就说什么。
就这样,凭借“东封西祀”一事,他又重新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和喜爱,到了1019年又回到了宰相的位置上。
只可惜,他的运气似乎也有点太差了,刚上去不久就又遭了小人的道儿,直接被贬到了雷州。
1023年,63岁的寇准在流放地雷州,走完了曲折而又传奇的一生。
寇准在朝为官期间,纵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正所谓“人无完人”,性格上的瑕疵,也是难以避免的。
可是他心系家国天下,所作所为也都是为了国计民生,所以能在世人心中留下了近乎完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