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消瘦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医生:身体至少已经出现这一个问题!

如果你身边有人开始在短时间内明显消瘦,尤其是脸颊凹陷、衣服变得宽松、腰围突然缩水,而他还一口咬定自己“没在减肥”“吃得挺多”,那最好提醒他赶紧去查个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莫名其妙的体重下降,往往不是“瘦身成功”,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在临床上,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

他们有的年纪轻轻,正值壮年;有的年过半百,一直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点儿”,没想到背后藏着更深的问题。一次门诊中,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身高1米75,体重突然从75公斤掉到60公斤,整个人像“被抽走了气”。
他自己还觉得“可能是最近太累了”,可血糖一查,空腹血糖已经飙到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超过11%,而医生第一反应却不是调血糖药,而是考虑他是否已经出现了糖尿病酮症或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

糖尿病引发的消瘦,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瘦”,而是一种病理性的消瘦。它背后所代表的,是身体代谢的紊乱,更是营养摄取和利用的双重障碍。
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食物后,胰岛素会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被用作能量。但当胰岛素不够或者作用失常时,葡萄糖就像被“关在门外”,只能在血液中打转,进不去细胞。
细胞“饿”了,只能开始分解脂肪甚至肌肉来供能,这才是消瘦的根源。

更严重的是,身体在不断分解脂肪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酮体。这些酮体一旦在血液中聚集,容易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最致命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很多患者在发现体重下降时,已经处于酮症的边缘,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加快、意识模糊等症状。
如此,消瘦还可能预示着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在糖尿病导致肾功能受损的过程中,蛋白质容易通过尿液大量流失,营养跟不上,体重自然也会下降。

尤其是微量白蛋白开始出现在尿液时,说明肾小球已经出现了病变,这往往是糖尿病患者从“血糖问题”走向“多器官受累”的转折点。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甜蜜的负担”,只要控制饮食、按时服药就没事了。
但在现实中,糖尿病带来的系统性伤害往往被低估。它像个“沉默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人的血管、眼睛、神经和肾脏。
而体重的异常变化,往往是最早能捕捉到的危险信号。

在一项针对2000多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那些体重在半年内下降超过5%的患者,其后续一年内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近30%。这项研究发布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引起了业内极大关注。
因为它提示医生:不要只盯着血糖数字,忽视了患者体重变化的临床意义。
更有意思的是,体重下降也常常被误诊为其他问题。有患者在发现自己消瘦后,第一反应竟然是担心自己患了癌症,去做了胃镜、肠镜、CT,花了不少冤枉钱,最后才发现是糖尿病控制不良惹的祸。
这种“绕远路”的诊疗路径,其实在基层医院很常见。

也有患者在体重下降的初期选择无视,甚至觉得“减肥挺好”。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瘦”是以分解肌肉、消耗内脏功能为代价的假象健康。糖尿病带来的肌肉流失,尤其是下肢肌肉,会大大增加跌倒、骨折的风险。
对老年人来说,跌倒一次,可能就是卧床一生。
当一个糖尿病患者出现明显的非自主性消瘦,医生首先要考虑的是:是不是胰岛素剂量不足?是不是存在隐匿性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是不是已经进入了慢性并发症阶段?
这时候,单靠调整饮食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需要评估是否进入了“胰岛功能衰竭期”,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

除了临床上的处理,生活中的干预同样不能忽视。饮食上要保障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听到“控制饮食”四个字时,会一刀切地减少一切摄入,甚至连鸡蛋、牛奶都不碰。结果体重下来了,血糖也没好,反而营养不良。
医生建议:每天至少摄入1~1.2克/公斤体重的蛋白质,优先选择鸡蛋、豆制品、深海鱼类。
糖尿病患者要注重阻力训练,尤其是中老年人。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只能散步,其实适度的力量训练,比如哑铃、弹力带、深蹲,能有效提高肌肉质量,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肌肉流失。

肌肉是“血糖调节器”,也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
情绪管理也至关重要。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脑部神经递质的分泌,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食欲和代谢,形成恶性循环。很多患者在体重下降的伴随有“没精神、懒得吃、失眠”的症状,其实是糖尿病相关的轻度抑郁在作怪。
心理干预、适度社交、规律生活节奏,是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
不要忘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要做一次肾功能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素氮)、眼底检查、神经传导功能评估。体重变化是表象,真正的变化可能早已在身体内部酝酿。
提前预警,远比事后抢救有效得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说“瘦比胖好”。但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这句话不一定适用。
尤其是中老年人,适度的脂肪储备反而是一种“代谢缓冲”。一味追求“瘦”,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心脏功能减退等问题。

医学的目标不是“瘦”,而是“稳”。
回到那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补充蛋白、规整饮食两个月后,体重终于回升了3公斤,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他说:“以前觉得糖尿病就是‘吃得少’,现在才知道,糖尿病其实是‘身体吸收不了’。”这句话,是他对这场“消瘦风波”最真实的总结。
医生最后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身体至少已经出现了代谢异常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可能是胰岛素功能衰退,也可能是并发症悄然来袭。

别把“瘦了”当成好事,尤其是没努力瘦就瘦了,那一定是身体出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糖尿病杂志》:糖尿病患者体重变化与并发症风险的关联研究,2020年第12期
2.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防治指南(最新版)》2023年修订版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