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坐班制成为权力彰显的工具
不能让坐班制成为权力彰显的工具
原创 汤勇 汤勇晓语
2025年04月28日 09:42 四川

陆续听到一些老师对学校实施的“坐班制”的吐槽:
从早到晚,管它有课无课,都必须在办公室坐班,又是固定工位,轮番签到,又是人脸识别、智能打卡,又是网络监控、手机定位,种种手段,应有尽有,无所不及,简直没把我们当人。 教师的坐班,有什么意义呢,充其量只是证明“”人还在”。 办公室的椅子虽然能绑住我们的身,但是绑不了我们的心。坐班就能坐出成绩,坐出学校发展吗?……学校实行坐班制的初衷,是通过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让教师能够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教材与教法,学生与学法的思考与研究,而且通过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碰撞,交流与合作,增强团队凝聚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现实中一些学校的坐班制度,却演变为机械化的考勤,形式化的执行,简单的“人在岗”式的管理。教育面向的是人,教育是用心的事业,也是富有情感的劳动,更是极具创造的艺术。

这种看似严格而规范的坐班制度,却剥夺了教师的灵活工作时间,自主的工作安排,自我的工作价值,让教师在成为“办公室囚徒”中,被迫“熬时间”“混日子”“打发时光”,要么人在曹营心在汉,要么天马行空,放飞思想,自由驰骋,要么陷入静坐、聊天、刷手机、闭目养神等低效状态。管人重在管心,留人关键在留心,用人力求做到暖心。坐班制到头来,不仅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而且阻碍了教师的创造力与教学创新;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与激情,而且削弱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人翁地位;不仅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且让教师怨声四起,对学校管理产生强烈的对抗与抵触情绪。最好的规则是使人感觉不到规则的规则,最好的管理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秩序中获得尊严,在规范中看见关爱,在点点滴滴中享受“人”的待遇。

学校管理不应是“物理在场”的简单定义,不应是残酷无情的抽象教条,不应是一纸制度的机械执行,不应是只图把人管住的僵化思维,更不应是权威大棒的恣意挥舞,而必须是以人为取向的人文关怀,人性关切,人本关照,必然是温暖人心的力量的拥抱与传递。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从“看管范式”转向“生长范式”,从“控制逻辑”转向“赋能逻辑”,从“人治管理”转向“目标管理”,从“时间单向度”转向“任务达成度”,从“不放心教师的自觉与自律”转向“守护教师的灵性与热忱”,从“教师考勤制度的牺牲品”转向“教师幸福教育生活的拥有者”。当然这种转向,需要学校管理者具备教育家的情怀、慈善家的心怀,心理学家的洞怀,组织学家的智慧与领导艺术。我以为,当学校管理不再只是冰冷的条款,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不再只是身心的束缚和压抑,不再只是彼此的对立与排斥,不再只是权力的游戏与放纵,而是创设的宽松、温馨的环境,弥漫的友好、和谐、信任的氛围,荡漾的相互编织的意义与意蕴之时,学校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成为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生活的温床。

其实,国家教育部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特点和需求,前几年已提出教师弹性制上班,也就是在保证教师必要的教学和办公时间的前提下,给予教师一定而合理的自主安排时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节奏和任务需求,灵活调整工作方式,使其身心健康、生活秩序、专业发展、事业推进能够统筹兼顾,齐头并进。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强行实施教师坐班制度,看似是一种加强教师管理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很多学校却往往演变成了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由人本管理异化成“驭人之术”,通过对行政权力的过度强化与滥用,在增加教师负担的同时,最终还可能受损的是教育的生态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AI时代,回归教育本质,回归管理常识,不能让“一刀切”的坐班制度成为权力彰显的工具,已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