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建川老课本博物馆:22000本老课本展示出中国5000年教育史

旅游 05-07 阅读:3 评论:0

心动广安,向新而行!五一前夕,我们在广安玩了三天,分别游览了武胜的龙女湖、沿口古镇、广安的賨城里、协兴新村、翰林院子、建川博物馆聚落,以及华蓥山的大熊猫苑等景点,有很多惊喜,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记忆,其中建川博物馆聚落便是其中之一。

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广安也建有建川博物馆聚落,所以刚看到这个由十大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聚落后,很是惊喜,它位于协兴镇的协兴老街,总投资约 4 亿元,占地 40 亩,总建筑面积约 3.4 万平方米。是一个以红色基因传承和民俗怀旧为主题的博物馆聚落,包括 4 个主题展览和 6 个特色展馆,拥有 12 万余件藏品老物件,展出的有 5 万多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文化类项目。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一一慢慢参观,只挑选了十个博物馆之中的生活改变1978-2024、连环画、老课本、对视—镜界体验馆、飞越巴蜀5D体验馆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生活改变1978-2024,让我重温了80年代以来的生活变化,如同穿越一般。另外老课本博物馆也非常不错,虽然很小众,但很有意义。

在老课本博物馆中,古代教材展区陈列着科举时代的文献及书院读本。这些古老的书籍,纸张虽已泛黄,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古人的智慧。从儒家经典到诗词歌赋,从诸子百家到历史典故,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纽带,见证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辉煌与成就,让后人得以一窥古代学子的学习内容和求知之路,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晚清时期的课本则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思想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教材开始引入一些新的知识和思想,如自然科学、民主思想的萌芽等,但同时也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元素。课本中的文字风格和版式设计,既有着古代私塾教材的影子,又逐渐融入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反映了晚清教育在传承与变革中的艰难探索,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的动荡与转型

民国时期的课本其特点是白话文逐渐普及,语言表达更贴近大众,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此外,民间出版机构的蓬勃发展,使得课本风格更加多样化,有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的精良课本,也有各地学校自编的特色教材,这些课本共同推动了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的课本展区则展现出了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从最早期的扫盲教材到不同时期的人教版统编教材等,这些课本见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迁。它们在内容上不断更新和完善,更加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其中有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教材,勾起人们很多学生时的有趣回忆。

老课本博物馆,就像一座穿越时空的教育宝库,让我们得以走进历史,触摸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课本。从古代到现代,一本本老课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中国教育的变迁与发展,折射出社会的演进与文化的传承。漫步其中,我们不仅是在参观一个博物馆,更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中华民族教育历程的辉煌与沧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