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癖不可交”:缺乏这些癖好的人,不值得往来

情感 05-08 阅读:41 评论:0

张岱在《陶庵梦忆》提出: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一个人,要是没有明显的癖好,那他就不值得深交,因为他缺乏深度的情感体验和投入;一个人,要是没有一定的瑕疵,那他就不值得深交,因为他缺乏真实感。

不论是癖好,还是瑕疵,都代表了一个人的“真实性”。

有真实性的人,基本都是有感情的,值得深交。而没有真实性的人,基本都遮遮掩掩,比较虚伪,不值得深交。

人无癖,不可交。缺乏这些癖好的人,其实都不值得往来。

一、缺乏自律、原则、底线的人,都不值得往来。

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别人是否自律,与我是否跟他交朋友,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关系可就大了。一个懂得自律的人,必然是有约束、有原则、有底线的人。反之,不懂得自律,基本都会放纵自己,胡作非为。

有些时候,别人放纵自己,胡作非为,不仅祸害了他自己,还有可能祸害身边人。一人犯错,身边人就有可能跟着倒霉。

举个例子,这人没有原则、底线,总是做一些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事儿。那你跟他交往,到头来,你也一样会吃亏。

他能对别人不择手段,也能对你不择手段;他能损人利己,让别人吃亏,也能对你损人利己,让你吃亏。

所以说啊,跟任何人打交道,都需要注重当事人的品德。有自律、有原则、有底线,才是朋友交往的上上之选。

二、缺乏求知欲、行动力的人,都不值得往来。

古人有诗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意思是,跟诗人刘禹锡交往的,都是有学问、有经验、有气质的人,而不是那些啥都不懂、随处可见的文盲。

这,并不是装高尚,而是筛选高质量的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你靠近什么人,就会被同化,成为什么人。

你所靠近的,都是有学问、有经验、有气质的人,那你也会成为有学问、有经验、有气质的人。反之,就有可能沦为文盲。

学问,真的就如此重要吗?很重要。一个有学问的人,必然是有求知欲和行动力的人。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基本等于攀上了贵人。

交友,注重的,并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一百个低质量的过客,比不上一个高质量的朋友。一切,都是质量至上。

三、缺乏包容心、体谅心的人,都不值得往来。

人与人之间最难做到的,莫过于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相互真心相待。

先不说真心,仅仅是“包容”二字,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人性,总是偏向于斤斤计较,以及睚眦必报的。

假设,A是个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人,也许你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A就会对你各种指责、针对、打压,而不会原谅你。

大事上,斤斤计较一点,其实问题不大。可要是在琐事上,依旧斤斤计较,毫无宽容,那就很难相处了。

你看斤斤计较的婆媳关系,公婆在计较,儿媳妇也在计较,双方都在针尖对麦芒。这关系,真的可以处得好吗?

肯定是处不好的。缺乏包容、体谅的关系,就像是穿上一件被打湿的棉袄,脱下很冷,穿上更冷。

 

四、不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都不值得往来。

小的时候,身边的老人就跟我们说:出门在外,要跟懂得感恩的人往来。

所谓感恩,指的是心存感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哪怕做不到涌泉相报,也应该牢记心底,而不能恩将仇报。

在你看来,江湖里边,究竟是恩将仇报的人多呢,还是知恩图报的人多呢?

毫无疑问,是恩将仇报的人多。也许,你一腔真心托付给了别人,别人非但不会感激你,还会觉得你好欺负,从而背叛、辜负、拿捏、在背后捅刀子。

人性始终是善变的,要是拿自己的真心,去考验人性,那就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结果不过是被人吃掉罢了。

遇到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没必要跟他们说太多,“敬而远之”才是最好的选择。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