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便利背后的“绑架”

社会 04-12 阅读:0 评论:0
现象:扫码点餐,真的“无处可逃”? 如今走进餐厅,服务员第一句话可能是:“请扫码点餐,菜单在二维码里。” 但很多餐厅的菜单架上已找不到纸质菜单,甚至点餐台前连服务员都懒得看你一眼——扫码,成了唯一的选择。 对年轻人来说,这或许只是“多按几次手机”,但对老人、孩子、不擅长操作手机的群体而言,这可能是一道无形的“门槛”。更无奈的是,扫码后往往被迫关注公众号、填写生日、手机号,甚至被要求“注册会员”才能继续点餐。 “不扫码就不能吃饭?”这种“绑架式”操作,真的合法吗? 问题:便利背后,藏着哪些“陷阱”? 1. “选择权”被剥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选择服务方式。但很多餐厅用“只扫码不人工”的方式,把不会扫码的人“赶出”餐厅。 ▶ 案例:一位老人在火锅店门口徘徊半小时,因不会扫码被服务员冷言拒绝:“不扫码就别吃了。” 2. 隐私被“偷窥” 扫码时,商家常要求填写手机号、生日、地理位置,甚至强制关注公众号。但这些信息和点餐真的有关系吗? ▶ 真相:你的信息可能被用来推送广告、卖给第三方,甚至成为骚扰电话的来源。 3. “强制关注”背后的霸王条款 有些餐厅规定:“不关注公众号就不能开发票”“不注册会员不能参与活动”。这本质上是“强制交易”,违反了公平交易权。 法律早有规定,为什么没人管?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商家必须提供多种点餐方式,不能强制扫码;收集信息需经同意,且不得过度。 《个人信息保护法》更严格:商家不能以“不扫码就不能点餐”为由,逼迫消费者提供不必要的信息。 但现实中,这些规定为何成了“纸上的权利”? 执行难:监管部门人手有限,很难一家家检查; 维权难:个人投诉可能“杯水车薪”,商家换个二维码就继续违规; 商家钻空子:比如用“建议扫码更方便”“人工点餐需要加收服务费”等话术,变相逼迫消费者就范。 我们该怎么办? 消费者:别沉默,勇敢说“不”! 拒绝非必要信息:扫码时,若商家要求填生日、地址,直接问:“这些信息和点餐有关吗?如果无关,我有权不填。” 要求纸质菜单:若餐厅只提供扫码点餐,可明确表示:“我要人工点餐,否则我投诉。” 举报有门:拨打12315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小程序投诉,多人联合举报更有效! 商家:别把“便利”变成“套路”! 提供线下点餐选项,有效服务老年人; 扫码仅收集必要信息(如桌号、菜品),别把点餐变成“信息收割”; 别用“强制关注”换取流量,长远看,尊重消费者才能留住回头客。 技术进步,不该让权益“退步” 扫码点餐本是科技带来的便利,但不该成为“绑架”消费者的选择。 我们愿意为便利买单,但别让我们为此失去尊严。 保护权益,需要每个人的行动: 你的一次坚持,可能让餐厅多放一份纸质菜单; 你的一个投诉,可能让商家收敛“强制扫码”的套路; 你的声音,终将推动规则变得更公平。 让科技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被科技“绑架”——这或许才是扫码点餐的真正意义。 如果你也遇到过类似问题,不妨试试: 1. 下次点餐时,对服务员说:“我需要人工点餐。” 2. 如果被要求填信息,问一句:“这些信息和点餐有关吗?” 3. 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家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