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把事做绝,港口继续卖西方,与“国家队”没商量
港口买卖背后的"算盘":是真做生意的,还是递投名状的?
香港中环的摩天大楼里,长和集团的交易室灯火通明。当贝莱德资本代表签下190亿美元收购协议时,一份比财务报表更刺眼的清单正在内地舆论场疯传——李嘉诚家族过去二十年从内地赚走4000亿,却在国家战略资产争夺战中,将价值连城的港口群拱手送给西方资本。

更令人费解的是,招商局集团举着220亿美元报价单被拒之门外,中远海运的诚意合作方案石沉大海。这哪里是正常的商业竞价?分明是场精心设计的战略站队。当美国资本在巴拿马运河加装"地缘锁链"的当下,李家港口版图的每一次西移,都在给中国海运命脉套上新的绞索。
"陆家嘴魔术"重现?二十年套路惊现新变种
时间拨回2001年,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黄金地块被李家以"白菜价"收入囊中。这块被雪藏16年的土地,在2017年转手就是170亿暴利。当时舆论哗然:这哪是房地产开发?分明是给中国经济动脉安装"抽血泵"!

如今同样的戏码升级上演: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李家却把持着珠三角核心港口待价而沽。深圳盐田港、香港葵青码头的控制权,正被拆解成"金融套餐"向华尔街输送。更讽刺的是,这些用中国改革开放红利喂养壮大的资产,转身就成了西方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筹码。
地缘棋局中的危险交易:200个码头如何变成"海上马奇诺"
全球航运版图上,李家掌控的52个国家200个码头,曾是"一带一路"的天然跳板。但当这些战略支点接连插上星条旗和枫叶旗,太平洋上的物流动脉正在发生可怕病变——从鹿特丹到巴拿马,从温哥华到悉尼,中国商船经过的每个关键水道,都可能遭遇"非商业性卡脖子"。

这绝非危言耸听。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早已将港口收购列为对华遏制工具,加拿大养老金计划(CPPIB)去年突然增持李家港口资产时,渥太华议会正讨论"印太战略"军事部署。当商业交易裹挟地缘政治,李家每笔签字都可能在给西方反华势力递刀。
"离岸爱国者"的双面人生:既要中国红利,又要西方礼遇
细数李家商业帝国的发迹史,处处可见时代红利的印记:90年代低价收购内地国资,千禧年后垄断基建民生领域,疫情期间套现千亿转投英国...这种"精准踩点"的财技背后,是深谙制度红利的投机哲学。

但新时代给出了新考题:当国家需要战略资产整合时,当民族企业愿意溢价接盘时,为何宁选"战略贬值"也要投向西方?这让人想起李嘉诚办公室悬挂的那幅字——"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是这"全局",究竟是谁家的天下?
资本无国界?先问问14亿人答不答应!
当某些人把"在商言商"当作挡箭牌时,法国阿尔斯通、日本东芝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没有国家后盾的商业巨轮,终将成为地缘博弈的祭品。反观招商局收购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时,既遵守市场规则又维护国家利益,这才是新时代中国企业的担当。

历史总会给出公正评判。那些在民族复兴路上"既要...又要..."的投机者,终将被钉在商业伦理的耻辱柱上。因为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容不得"经济版吴三桂";14亿人的发展红利,养不肥"商业骑墙派"。
海风撕扯着锈蚀般的咸腥扑向维港,棱角分明的玻璃幕墙将暮色切割成碎片,那些映在楼宇间的波光倒影,此刻竟如狰狞的裂痕,像把无形的铁梳在香江的天际线上划出血痕。当某些人忙着给西方金主打包"战略快递"时,珠江口的万吨巨轮正拉响汽笛——这次,中国经济的巨轮不会为任何利己主义者停留。
网友评论
-
2025-05-09 20:59:26
港口本来就是西方的,人家只是退出港口服务转租给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