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塘读书会 ‖ 比亚迪崛起的密码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红利”时代

教育 12-13 阅读:0 评论:0

文丨汤一凡(方塘传媒编辑传播中心见习编辑)

【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社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巨头们正在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竞赛。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脱颖而出,如何从传统制造向创新驱动转型,已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命题。

在此背景下,比亚迪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杰出代表之一,可以说走出了一条独特而辉煌的发展路径。

据比亚迪官方网站最新公布的数据,其在2023年的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了300万辆,稳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电池厂,到今天全球电动汽车和新能源领域的领导者,比亚迪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其深厚的技术积淀与独特的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不是做产品,我们做的是技术。”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说。

这不仅道出了比亚迪的成功密码,更揭示了其发展背后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工程师文化。

在《工程师之魂:比亚迪三十而立》这本书中,著名财经作家秦朔、熊玥伽通过对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核心管理团队及工程师们的访谈,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景式还原了比亚迪三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展示了公司如何依靠技术创新与深厚的工程师文化,在全球市场中稳步崛起。

书中提到,比亚迪成功的背后,是其对“工程师文化”的战略选择和坚守,这也是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最初的电池技术研发到今天的新能源技术布局,所有的创新和突破都离不开工程师们的汗水和智慧。”

【二】

在比亚迪,工程师不仅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推动者。

这种传统和文化可以说影响了比亚迪自创立以来的每一个决策:无论是早期的电池技术,还是后来的电动汽车与刀片电池,技术人员始终在公司战略的最前端。

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技术更新换代加速的背景下,工程师以及由工程师团队所推进的技术创新,更是成为了比亚迪快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从比亚迪成立至今,技术创新一直是其发展的生命线。

在书中,两位作者通过多次访谈比亚迪高管及员工,详细讲述了比亚迪是如何在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的。

例如,2020年刀片电池的推出,标志着比亚迪在全球电池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电池技术的安全问题,还大幅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成为全球电动车领域的重大突破。

当然,比亚迪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其在全球市场的扩展也是引人注目的。书中通过多角度的描绘,展示了比亚迪如何在欧美等发达市场布局,尤其是在电动巴士领域,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力军。

比如,2023年,比亚迪在全球电动巴士市场的份额超过了25%,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巴士制造商。在欧美多个国家,比亚迪的电动巴士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与比亚迪的全球化市场拓展同时发生的,是其技术输出方面的突破。在全球电动汽车技术和电池技术领域,比亚迪将其研发成果输出到世界各地,并通过合作与并购,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例如,2020年6月,比亚迪与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福特汽车,在技术合作上达成了协议,进一步巩固了比亚迪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

“技术创新是比亚迪发展的灵魂。”王传福说。

不仅如此,通过这本书,让我们能够鲜明的感觉到,比亚迪的崛起,在很大程度是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象征,中国企业正在逐渐摆脱低端制造的标签,逐步迈向技术创新的时代。

【三】

虽然中国只有一个比亚迪,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已经并将继续出现越来越多的像比亚迪一样将技术创新的奉为圭臬的制造企业。

而比亚迪的故事,显然已经并将继续为这些企业提供镜鉴。

面对新的市场竞争逻辑和产业变革趋势,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应该如何推进其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呢?又将如何收获新一轮技术变革的红利呢?

其一,打造“技术优先”的企业战略,将更多企业资源聚焦于关键领域的创新上。比亚迪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这种聚焦的战略让它能够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正如书中所言:“比亚迪的成功,从来不是单一的产品战略,而是全局性、前瞻性的技术战略。”

这意味着,对于企业来说,明确技术发展的优先级是第一步,尤其是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技术投资应当也应该持续成为战略的核心部分。企业可以效仿比亚迪在刀片电池研发上的做法——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自主研发打造领先技术,继而在产品层面实现颠覆性创新。

其二,植根“以人为本”的技术文化,让员工真正成为创新的核心驱动者。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并非一朝而立,而是通过其长期的机制设计和价值观塑造而逐渐成型。“在比亚迪,每一项技术的创新背后,都有一群工程师为之默默付出。”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让技术人员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力量,而不仅仅是执行力量。

其他企业至少可以通过构建开放创新平台,让员工大胆提出构想,并提供资源与试错空间;建立多层次的激励体系,比如与股权挂钩等激励;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定期开展论坛、沙龙、读书会等进行入手。

其三,建立“技术生态”,通过开放合作增强竞争力。比亚迪的全球化历程,依赖的不仅是自身的技术,还有赖于积极的技术合作与并购拓展等增强竞争力。比亚迪始终认为,“技术是最强的护城河,但这个护城河不应该是孤立的”,他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合作网络。这种开放合作的策略,让比亚迪不仅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还可以通过外部的并购和技术输出增强全球竞争力。

其他企业也可以采取类似的策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或行业领先企业联合开发技术等,共享研发成果,降低试错成本;更甚者可以鼓励上下游企业共同进入,一起推动产业链的“垂直进步”,通过研发标准化的关键技术,加速整个行业的整体发展等。

其四,关注全球市场需求,推动技术输出与市场扩展齐头并进。就像比亚迪的策略不仅关注中国市场一样,其在欧美、东南亚等市场也注重树立品牌与技术的双重形象。“比亚迪的全球化不仅仅是市场扩展,他是技术输出的延伸,是公司战略的全面升级”,同样,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培育自己的全球化视野,尤其是在国内内卷日益加剧的背景之下,越快出海,可能机会越多。

【五】

守正创新,向新而生。对中国乃至全球的企业来说,比亚迪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技术创新与文化建设”课。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能否在技术创新和文化引领上形成自己的“护城河”,将决定其能否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比亚迪不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如何从“中国制造”跨越至“中国创造”,更为所有希望通过创新转型赢得未来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今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新月异,技术创新必将与企业文化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亚迪作为中国制造业走向技术自立、自主创新的典范,也必将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继续书写自己的故事。

而其它企业,如果能像比亚迪一样,以技术为核心,建立深厚的工程师文化,想必也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