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设施被炸瘫,胡塞认怂退出?特朗普:已投降,美军将不再轰炸
据环球网报道称,以色列已经接连几天对胡塞武装发动袭击,以空军于5月6日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展开第二轮大规模轰炸,萨那国际机场航站楼、发电站及水泥厂等民用设施遭摧毁。
此前48小时内,美以联军已向荷台达港发射50枚弹药,导致该港口70%设施瘫痪。
沙特联军七年2.7万架次空袭未能达成的战果,如今被美以在48小时内"超额完成",但这算得上是胜利吗?
未必见得。
美军两个航母战斗群目前龟缩在1000公里外海域,以色列战机依靠空中加油奔袭2000公里执行任务,看似占据绝对技术优势的联军,实战中却陷入"大炮打蚊子"的尴尬境地。

胡塞武装用价值2万美元的自杀式无人机消耗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用水泥厂废墟中的钢筋制造火箭弹,这种"土法炼钢"的战争智慧让价值数亿的F-35战机显得格外笨拙。
胡塞武装通过拆卸民用无人机获取导航芯片,将渔船雷达改造成火控系统,甚至用农用硝酸铵调配火箭燃料。这种"手搓导弹"的作战模式,让每枚攻击成本控制在万美元级别,却迫使造价数十亿美元的宙斯盾舰每天发射百万美元级拦截弹。这种非对称消耗战下,五角大楼承认其拦截成功率已跌破70%警戒线。
美以联军的困境远不止经济账,当美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在亚丁湾徒劳巡航时,胡塞武装的侦察兵已经用手机传输实时监测数据。
以色列情报部门发现,对手采用"打完就散"的游击战术,发射架往往藏在山洞或民宅,用畜力完成机动转移。

伊朗给胡塞武装输送的并非完整导弹,而是精密陀螺仪和芯片组,这种"半成品支援"既能规避国际制裁,又可确保技术不外流。
事实上,胡塞武装已成多方博弈的支点,美国试图推动印巴冲突来切断中伊走廊,却忽视了这个"拖鞋军团"的杠杆效应。
中国在瓜达尔港的布局、俄罗斯在叙利亚的驻军、土耳其对卡塔尔的军援,都在通过这条红海通道产生共振效应。
相信美国也意识到了,如果再和胡塞武装打下去,那么将来,美国只会损失更多。美国和以色列都想消灭胡塞武装,但是要付出的成本的代价太大了,而且还不一定有成效。
更何况,现在伊朗算是醒悟过来了,明白胡塞武装现如今是楔入中东各势力之间的钉子户,也是自己手里能拿出手的最大的一张王牌。
但伊朗的困境在于战略定力缺失,当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亲赴萨那指导作战时,德黑兰外交部却在联合国矢口否认关联性。

这种"既要又要"的摇摆,导致他们既不能获得大国全力支持,又难逃西方制裁绞索。反观胡塞武装,通过扣押以色列关联货船获取谈判筹码,用缴获的英国导弹残骸向俄罗斯换取粮食援助,这可比伊朗的办事效率要灵活多了。
胡塞武装敢于和美国、以色列叫板,也是因为非常清楚,美国是个纸老虎,而以色列则依赖于美国的军事支持。
美国政府嘴上说着要帮以色列镇场子,可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既想把以色列当枪使去压制德黑兰,又生怕这两家真打起来把自己拖回中东泥潭。
所以在以色列对胡塞武装发动袭击之后,特朗普在白宫当着加拿大总理的面宣布,胡塞武装已承诺不再威胁中东航道安全,美军将停止空袭行动。特朗普还用了“胡塞武装已经投降,美方将尊重这一决定”这种字眼。

不过,胡塞武装目前并没有回应特朗普的言论。但胡塞武装早已经说明,想让他们停火,除非以色列停止攻击加沙,只要加沙不恢复和平,胡塞武装就绝不放弃和美国对抗。
美国和胡塞武装之间的较量,有一个最大的变数,那就是以色列,以色列那边倒是巴不得美国与伊朗彻底撕破脸,最好让华盛顿在中东多驻几个航母战斗群,这样既能得到美国的庇护,又能借刀杀人削弱宿敌。
夹在中间的伊朗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原本指望通过核协议换回解除制裁,没成想美国前脚签协议后脚搞暗杀,直接把伊朗对美国的最后一点信任都击碎了。
所以,伊朗必须扶持胡塞武装,只要胡塞武装不倒,那么美以就拿伊朗没办法,现在就看,伊朗怎么打好胡塞武装这张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