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现象:若妈妈身上有这4个特质,娃就算长大了也会跟妈亲

社会 05-05 阅读:11 评论:0

有些当妈的会发现,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母子之间的感情似乎也在变淡:孩子对妈妈的亲切程度是一天不如一天,连称呼也改成了一个字“妈”。

那种孩子小时候追着妈妈屁股后面不停喊“妈妈、妈妈”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妈妈再也体会不到孩子对自己的强烈依恋感了。

“儿大不由娘”,提到这样的情况时,很多宝妈都会叹着气说出这句话,认为孩子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生活,自然和母亲不那么亲密了。

但是,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长大之后都会和妈妈变得“生分”,有一些孩子仍旧会和妈妈很亲,这是为啥呢?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孩子“知恩报恩”,但实际上,这和孩子的妈妈有更为直接的联系。

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后仍旧“跟妈亲”,有些却不会?

对于孩子长大后和妈妈亲不亲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孩子的主观意识,表面看也确实是这样。

但这个看起来是孩子主观意识的因素,实际上却是因妈妈的一些特质所产生的。

如果妈妈身上有以下这4个“特质”,孩子就算长大了也会“跟妈亲”,很准!

一、不会将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连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的问题,就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

比如大部分喜欢批评、呵斥甚至打骂孩子的家长,他们认为自己这么做是“教育孩子”,但实质上是进行负面情绪的释放。

这样的行为,就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较大的刺激,从而导致孩子变得敏感,变得恐惧与妈妈相处等,长大之后,自然不会和孩子很亲了。

那些不会将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的妈妈,将不会让孩子的大脑(杏仁核)受到不良刺激,从而让孩子的情绪更加稳定,对妈妈也不会产生太多恐惧和抵触心理,在长大之后自然和妈妈仍旧很亲了。

想要避免自己无意识地将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妈妈们需要做到这几点:

①要懂得释放和缓解自己的情绪,最好在进家门之前,将负面情绪缓解掉,做到不带情绪回家。

②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由批评教育改为引导教育,比如孩子犯错之后,我们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可以怎么做,并对孩子予以支持,让孩子去尝试,而不是去吼骂孩子。

③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规则,就是准备发脾气的时候,先“暂停”10秒钟,这样能够明显减少因缺乏冲动而导致的情绪爆发。

二、给孩子应有的“有效陪伴”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持续获得高质量陪伴的家庭中,92%的孩子在成年后依然与母亲保持着紧密的情感联系。

要知道,感情是需要经营的,哪怕是母子之间这种天生的、强烈的亲情关系。

那些从小到大都和妈妈很亲密的孩子,往往会得到妈妈长期有效的陪伴,从而让亲情关系得以稳固提升。

有些孩子之所以长大之后和妈妈不亲,就是因为妈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陪伴。

什么是有效陪伴?

《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陪伴的质量,远比时间的长度更重要。”

有效陪伴,并不是说妈妈和孩子待在一起就行了,而是要起到对孩子成长“有效”的作用。

比如陪孩子一起看书、陪孩子一起玩玩具、陪孩子聊天等等,妈妈和孩子之间应该是有正面互动的,而不是单纯的物理距离上的陪伴,或是人在心不在。

妈妈们该如何实现“有效陪伴”?要注意这几点

首先,要有互动交流,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肢体动作上的。

其次,要注意避免负面交流,比如给孩子讲大道理、训斥孩子、强行干涉孩子的想法等等。

三、对孩子保持足够的尊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被真正尊重的孩子,不仅与父母关系更亲密,在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也更胜一筹。

说到尊重孩子,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足够尊重孩子,但是我们要细问起来,却会发现这些家长给予孩子的尊重其实并不是尊重。

比如有家长说“好吃的都给孩子”,看起来似乎是尊重孩子,但实际上这和尊重孩子毫不沾边。

“好吃”是家长的主观意识,“都给”是家长自己的意愿。所以,这恰恰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真正的尊重,不是表面的迎合,而是深入骨髓地理解与包容。

只有那些真正尊重孩子的妈妈,才会迎来孩子从小到大的亲切感。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呢?

①隐私上的尊重,比如作为妈妈,不可以偷偷翻看孩子的日记,不可以不经允许进孩子的房间等等。

②习惯、意识上的尊重,比如孩子的某些普通习惯、孩子的一些喜好、孩子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孩子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等等。

就像是孩子喜欢绘画,家长就需要支持,而不是说主观上觉得绘画没用,就不让孩子画画。

③社交上的尊重,要尊重孩子选择朋友的权利,而不是对孩子说“不准和学习不好的交朋友”等等。

四、接纳孩子的错误与不足

杨绛先生所说:“孩子的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育心理学专家指出:“孩子的每一个错误,都是学习的黄金契机。”

在包容环境中成长、被允许犯错的孩子,成年后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比同龄人高出25%,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为突出。

所以,那些能够包容孩子错误与不足的妈妈,往往能够更好地维护亲子感情,让孩子长大之后人仍旧和妈妈很亲。

但生活中,有很多宝妈并不懂得如何接纳孩子的错误与不足,她们并不是不想,而是真的没有这个意识。

怎么做才算是接纳孩子的错误和不足呢?

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错误,比如孩子做题做错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找出错误原因,增强孩子的知识储备。

这样,家长就会更侧重于引导孩子增长经验与认知,而不是一味地说孩子“这么简单都能错”等无用的话了。

②认识到“完美”是不存在的,理解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犯错的过程”,体会到“错误”其实就是经验,而不是什么负面的因素。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正是失败是促进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语

总的来说,孩子长大之后如果和妈妈不那么亲了,大概率和妈妈身上没有这几个特质有关。

反之,有这些特质的妈妈,孩子就算长大了也会“跟妈亲”。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