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特权阶级吃得有多好?解密元朝贵族与平民的饮食差异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
比起清朝,元朝的等级制度更为严苛。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元朝的“四等人制”。第一等当然是蒙古人,包括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家族)及其附属部落。
第二等是色目人,指的是西域及中亚各族,包括畏兀儿(维吾尔)、回回(穆斯林)、党项、吐蕃、中亚粟特人等,色目人协助蒙古人统治,也算是统治阶级。
第三等才是汉人,不过这里的汉人和现在的又有不同,指的是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及契丹、女真、高丽等北方民族,以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等地居民。原则上汉人只能担任中下级官职,而且晋升是受限的。
第四等则是南人,指的是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及南方少数民族,比如苗族、瑶族等。南人受到严重的歧视,进入官僚体系的机会是极少的。
今天我们主要以当时不同阶层的人的饮食来展开~
统治阶层(蒙古贵族与色目精英)蒙古贵族延续了草原的传统,以牛肉、羊肉、马肉为主食,尤其喜爱烤全羊,风干肉和乳制品(比如奶酪、马奶酒等)。
在宫廷饮食中,鹿、天鹅、野鸭等野味是很常见的,还有就是西域香料(比如藏红花、胡椒)、波斯葡萄酒等外来奢侈品。
同时,因为受到伊斯兰饮食的影响,宫廷里也出现了各种融合菜式,比如秃秃麻食。秃秃麻食源于突厥语“tutmaq”,意思是“面片”,在宫廷食谱《饮膳正要》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都有详细记载。
《饮膳正要》里还记载了各种宫廷药膳,强调饮食与养生的结合,比如人参汤、鹿茸粥等。
贵族们的宴会规模自然是宏大的,比如著名的诈马宴。
诈马宴是元朝宫廷最奢华的宴会之一。诈马宴通常持续三天,据记载,一次诈马宴能吃掉上万只羊,喝掉万瓮酒。
诈马宴的菜品以肉类为主,尤其是整羊、整牛等,常见的烹饪方式包括烤全羊、涮全羊等。除了传统的蒙古美食,后来也出现了很多精致的汉式菜肴和甜点。
北方人以小麦、粟米为主食,南方人则以稻米为主食,加上猪肉、禽类以及淡水鱼虾。
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比不上统治阶层,那些珍稀野味以及进口香料就很难吃到了。
不过他们也更习惯汉式传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和烹饪技巧。只是在宴客时他们会模仿贵族菜式,比如各种羊肉菜肴。
一些汉人也接受了蒙古饮食文化,比如开始吃奶酪。
这些平民的主食通常是谷物(糙米、杂粮),然后搭配野菜、豆类等,至于肉类(尤其是牛羊肉)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奢侈的食物。
在灾荒时期,穷人们经常以树皮、草根充饥,如《救荒本草》记载的应急植物。
为了节省燃料,他们的烹饪以蒸、煮、炖为主,比如粥、羹、面饼。肉类大多用腌制的方式长期保存,比如腊肉、咸鱼等。
而调味品主要就是盐、酱、醋,那些昂贵香料与他们基本无缘。
佛教徒大多是素食的,而道家也是注重清淡养生。至于穆斯林(色目人为主),他们禁食猪肉,形成独特的清真饮食。
寺院饮食中常见各种豆制品,比如豆腐、面筋,还有菌类这样的山珍。这一点,现在也是相差无几的。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个群体,那就是:奴隶。
元朝的奴隶被称为“驱口”,主要来源于战争俘虏、债务奴隶(因贫困卖身)以及罪犯家属。他们被视为主人的财产,无人身自由,可被买卖或赏赐。
法律上,驱口被归为“贱民”,地位低于普通百姓(良人),不得与良人通婚,且需承担繁重的劳役。奴隶广泛存在于贵族、官员和富户家中,从事家务、农耕、手工业或军事辅助工作。
这些人的饮食以粗粮为主,如小米、高粱、荞麦等,如果是在南方,可能食用糙米。像是白米、白面这些精细粮食也是很难吃到的。
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萝卜、白菜这些廉价品种,肉类极少,除非是主人赏赐的残羹冷炙。狩猎或畜牧地区的奴隶可能偶尔获得动物内脏或边角料。
北方草原地区的奴隶可能饮食更加简陋,而中原或江南地区的奴隶食物种类相对较丰富。
总而言之,奴隶们的饮食及其他生存物资都要依靠自己的主人,比起当时的普通百姓,要更加不稳定。
以上就是关于元朝各阶层的饮食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元朝蒙古人享有特权,优先获取优质资源,而汉人、南人则受到压制,饮食受到更大的限制。
即便是元朝拥有贯通欧亚的贸易网络,但是引入的新鲜食材和珍稀食品主要流入上层社会,普通百姓能够每天填饱肚子就已经很艰难了。
蒙古贵族的奢华宴席与平民的粗粝饮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背后的冲突与矛盾不断积累,直到元末社会动荡,这些都成为政权崩溃的诱因之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