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茶座记:现代职场里失传的技艺传承温度

推荐 05-05 阅读:0 评论:0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职场,很多传统的东西正慢慢被遗忘,师徒传承这事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那种师傅手把手教徒弟,徒弟一心一意学手艺的场景,越来越少见了。可就在这看似有些 “冷漠” 的职场环境里,仍有那么一些角落,闪烁着技艺传承的温暖小火苗。

咱就拿餐饮行业来说吧。以前,在一家餐馆里,从掌勺大厨到打下手的小徒弟,那师徒关系可紧密了。师傅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厨艺,从食材的挑选、调料的配比,到火候的掌握,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徒弟呢,就跟在师傅身后,端茶倒水、打下手,一板一眼地学。可现在啊,不少餐饮企业把师徒制当成了营销噱头。有些所谓的 “师傅”,收徒就是为了赚个名声,或者收点门槛费,根本没心思好好教手艺。这就导致很多传统的烹饪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那些曾经让人回味无穷的老味道,说不定哪天就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行业都这样。在一些传统手工艺行业,比如手工制茶,师徒传承依然坚守着。在湖南金井茶厂,就有这么一对师徒 —— 汤伯玲和吴浪。汤伯玲师傅那可是经验丰富,他钻研手工制作绿茶技艺几十年,是长沙县金井绿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浪作为徒弟,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辨别茶叶嫩度、含水量学起,再到制茶的八个主要工序,一步步摸索。

记得有一次,汤师傅教吴浪杀青工序。这杀青可不容易,锅温高达 300℃,稍有不慎,手就会被烫伤。而且铁锅里没有温度计,全靠师傅用手去感知温度。汤师傅就对吴浪说:“茶叶是会说话的,它通过叶子的颜色、形态表达自己的情绪。手工制茶是慢工活,每一个细节都不能疏忽。” 吴浪就站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时不时拿笔记下要点。在揉捻工序时,吴浪一开始总是掌握不好力度和方向,茶叶老是揉不出形。汤师傅就一次次耐心地示范,告诉他轻重缓急、揉搓方向都得准确把握,这样才能保住毫尖。吴浪经过无数次练习,终于慢慢掌握了窍门。在这个过程中,师徒俩围坐在一起喝茶交流的时刻,总是充满温馨。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几句语重心长的教导,传承就在这茶香中默默流淌。

再看看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同样面临着传承难题。村里做银匠的大多是 40 岁至 60 岁的工匠,年轻一代很多都外出打工了,这项手艺眼看就要后继无人。但 95 后主播潘雪却挺身而出,她一边开直播,一边将苗族银饰介绍给游客。为了让传统技艺适应现代市场,潘雪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大胆创新,把传统的大吊坠改做成精致小吊坠,还设计制作复古餐具等小银饰,受到了很多顾客欢迎。她通过直播和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到苗族银饰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她和传统意义上的师徒传承形式不太一样,但她同样在努力传承着这门技艺,给古老的手艺注入新的活力。

在职场中,师傅对徒弟的意义可不只是传授技艺。师傅就像一盏明灯,在徒弟职业发展迷茫的时候,能给他们指引方向。比如徒弟在考虑职业规划,是继续深耕技术,还是转做管理,师傅凭借自己多年的职场经验,能给出实用的建议。师傅还能提供人脉资源,帮徒弟更快地融入职场圈子。而且,当徒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心情低落时,师傅的鼓励和支持,能让徒弟重新振作起来。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师傅的一句话,可能就成为那束照亮前路的光。

在这个看似只看重效率和利益的现代职场,技艺传承的温度依然存在。无论是传统手工艺行业里默默坚守的师徒,还是像潘雪这样用新方式传承技艺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努力让那些快要失传的技艺延续下去。这温度,温暖着每一个热爱传统技艺的人的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顽强的生命力。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这些正在努力传承技艺的师徒们,让这些珍贵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请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就发财,您的支持是我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的动力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