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怒告胖都来:一字之差的商标战,企业该如何守住品牌底线?
引言:一场因“胖”字引发的品牌保卫战
5月1日,浙江嘉兴一家名为“胖都来”的商场高调开业,却因名称与知名零售品牌“胖东来”高度相似,迅速陷入舆论漩涡。网友质疑其“碰瓷营销”,而胖东来方面则火速反击——取证、发律师函、投诉市场监管部门三管齐下。这场看似“一字之差”的争议,实则暴露了当下商业环境中品牌保护的紧迫命题:当企业名称成为流量密码,商标侵权与合理借鉴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一、事件还原:从“胖都来”开业到法律交锋
1. 争议焦点:名字像不像?
“胖都来”与“胖东来”,仅一字之差,且“都”与“东”发音相近(dū/dōng),在口语传播中极易混淆。更关键的是,两家企业业务高度重合——均以线下零售为核心,目标客群、经营模式乃至品牌定位都存在重叠。这种“巧合”难免让人联想:新商场是否在刻意模仿行业标杆,借势收割流量?
2. 胖东来的强硬反击
面对争议,胖东来并未沉默。其法务团队迅速行动:
取证社交平台:固定“胖都来”在视频号、抖音号上的宣传内容,锁定潜在侵权证据;
发送律师函:要求对方停止使用近似名称,并公开澄清关系;
投诉监管部门:通过市场监管渠道施压,推动行政介入。
这一系列操作堪称企业品牌维权的“标准模板”,也折射出胖东来对品牌价值的重视程度。
3. 被告方的辩解:名字只是符号?
“胖都来”所属公司回应称,“胖”寓意丰盈美好,“都”取自董事长姓氏,强调“品质才是关键”。但这一解释并未平息质疑——在商业竞争中,名称从来不是单纯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企业信誉、消费者认知的核心资产。当名称设计存在明显模仿痕迹时,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二、法律视角:近似商标是否构成侵权?
1. 商标法中的“近似判定”原则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未经授权在同类或类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可能导致公众混淆的,构成侵权。本案中:
商品类似性:两者均属零售服务,业务范围高度重合;
商标近似性:“胖都来”与“胖东来”字形、发音、含义均近似,且“胖”字为核心识别部分;
混淆可能性:普通消费者可能误认为两者存在关联,尤其当“胖东来”已具备较高知名度时。
从法律层面看,胖东来的维权诉求具备充分依据。
2. 司法实践中的“碰瓷”案例
近年来,商标碰瓷屡见不鲜。例如:
“今日油条”碰瓷“今日头条”,被判赔偿200万元;
“阿里币”碰瓷“阿里巴巴”,遭法院禁令。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被告方通过模仿知名商标,试图“搭便车”获取流量。法院判决均强调,商标保护不仅维护企业利益,更关乎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三、商业伦理:企业名称的“底线”在哪里?
1. 碰瓷式命名:捷径还是歧途?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些企业将“蹭热度”视为低成本营销手段。但短期流量背后,是长期信誉的透支:
消费者信任崩塌:一旦被贴上“山寨”标签,企业难以建立品牌忠诚度;
法律风险高企:侵权诉讼可能导致巨额赔偿,甚至被迫更名;
行业生态恶化:若模仿成风,创新者将失去动力,市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2. 胖东来:为何不容“模仿”?
作为零售行业的标杆,胖东来的成功源于极致服务与口碑积累。其品牌价值早已超越名称本身,成为一种商业现象。当“胖都来”试图复制这一符号时,不仅侵犯了商标权,更动摇了胖东来苦心经营的市场认知——这或许是其坚决维权的深层原因。
四、市场反思:如何构建健康的品牌竞争环境?
1. 监管层面:加大侵权打击力度
完善商标审查机制:对明显模仿知名商标的申请,从严审核;
提高违法成本: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让侵权者“得不偿失”;
畅通维权渠道:简化投诉流程,降低企业维权门槛。
2. 企业层面:主动筑牢品牌护城河
提前布局商标矩阵:注册防御性商标,堵住被模仿漏洞(如阿里巴巴注册“阿里爷爷”“阿里奶奶”等);
强化品牌差异化:通过服务、技术、文化等维度建立独特标识;
积极应对舆情:对侵权行为快速反应,避免公众误解扩大。
3. 消费者层面:提升品牌辨识能力
理性看待“网红品牌”:不盲目跟风,警惕“高仿”陷阱;
支持原创企业:用消费选择倒逼市场尊重知识产权。
五、名字可以模仿,成功无法复制
“胖都来”事件恰似一面镜子,照出商业世界中的浮躁与投机。企业名称或许只是符号,但品牌价值终究源于创新与诚信。当所有企业都沉迷于“蹭热度”时,整个行业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唯有尊重规则、坚守底线,才能赢得市场的长久认可。
如果有一天,你创立的品牌被他人“像素级复制”,你会选择沉默,还是像胖东来一样奋起反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