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张治中忍不住问毛主席:老帅们都被打倒了,您该怎么办呢?

历史 05-07 阅读:0 评论:0

1967年的时候,毛主席秘密会见了一位以前的国民党高级军官,这人就是张治中。

当周围人都反复思量,生怕说错半个字的时候,张治中却开门见山地问道:“那些元帅一个个都倒了,您老人家打算怎么应对呢?”

实话往往不中听,但毛主席并没有生气,他心里清楚张治中是什么样的人,对这位被称作“和平将军”的人,他也不想多计较。

【“流浪”求学】

张治中是1890年在安徽出生的,他是清朝末年很多家里没钱但很用功读书的学生里的一个。

他很用功,5岁那年就进了私塾学演戏,到了14岁,他就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心里头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风光回家。

不过可惜的是,他没考上,紧接着清政府出的一条新规定,对他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他正专心致志地准备考试,盼着下一次科举的到来,可没想到清政府突然宣布要废除科举制度,改而推行新式教育。

新式学堂的学费比以前的私塾贵多了,张治中家里头没钱供他继续念书了,这让他陷入了没法上学的困难境地。

这时候,他得知武备学堂费用不高,还提供吃住,虽然是培养陆军的学校,但总比苦读十年书最后没啥用强。

扬州十二圩那边有风声说要开个武备学堂,巧的是,张治中有个远亲的表叔正好在那当守卫。他一听这消息,立马就急匆匆地往扬州赶。

没想到事情竟会这样,去扬州求学的这一趟,他不但没能顺利入学,反而还落下了一张欠条。

由于清朝政府手头拮据,张治中左盼右盼,光盼来了表叔的冷漠对待,却始终没盼到学堂重新开门。

最后,表叔对张治中态度冷淡,没办法,他只能在扬州时写下生活费和回乡路费的欠条,然后心情低落地回到了家。

他找了份在杂货店当帮手的活儿来养活自己,另外还养成了个捡小纸条的癖好。

一看到有字的纸,张治中就忍不住要拿起来瞅瞅,满足下自己爱学习的那股劲儿。

他这辈子碰上两件大事儿,都是因为捡到了纸条。

1907年的时候,张治中随手拿起一张上海的《申报》报纸,上面登着一则关于安庆“安徽陆军小学在招生”的消息。

小学离家有350里地那么远,可张治中还是高兴得不得了,他琢磨着各种办法去打听那边的情况。

他那股子想上学的劲儿,让一个在安庆做事的远房亲戚看在眼里,心里挺不是滋味。这亲戚就答应帮他多留意小学那边的情况,等快开学了,就赶紧告诉他。

拿到这个保证后,张治中立刻就跟爸妈讲了他要继续上学的想法。

他老爸根本不当回事,直接拒绝了。

没想到,他居然得到了母亲百分之百的支持。张治中的母亲不仅拿出了自己的所有存款,还到处借钱,最终把张治中送到了安庆。

跟张治中一块儿去上学的,还有之前几个在私塾念书的老同学。

张治中在去的路上信心满满,不过到了安庆后,却发现迎接他的还是老样子,只有满满的失望。

到了安庆后,张治中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入学名额只有一个不说,关键是这个宝贵的机会早被人家花钱给占上了。

那会儿,张治中心里乱得很,没脸回去见老妈,也不想再被困在那个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日子里。

他一狠心,扭头就朝着七百里外的扬州奔去,心里盘算着能进那儿的武备学堂,想碰碰运气。

结果证明他运气真的很差,那个武备学堂还是没开门。

跑了好几百里地,结果啥也没捞着。

不过,张治中并没有因为挫折而气馁,反而变得更加坚韧。面对回家休息和继续努力两个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了继续拼搏。

他把心思放在了“盐防营”,指望能通过当兵这条路,混成个天天等着转正机会的“候补士兵”。

【一张纸条的机遇】

补兵的日子挺煎熬,张治中虽然不怕吃苦,但实在受不了那些兵痞子的排挤、欺负和脏话连篇。

另外,候补士兵还得自己解决吃住问题,撑了足足三个月后,手头拮据的张治中没辙了,只能作罢,灰溜溜地回到安庆再找机会。

他拼尽全力,历经诸多磨难,到头来只是安庆警察分局里一个候补的小警察,每天睁开眼闭上眼,都瞧不见有哪天能熬出头。

当张治中感到迷茫,拿不定主意接下来该怎么办的时候,他以前的老同学主动来帮忙了。

那个哥们儿在扬州警察局做巡长,他写信给张治中说,巡警训练所正在招人呢,还赶紧帮忙给急匆匆赶到的张治中报了名。

这次张治中总算是没白忙活,经过一番刻苦学习和严格考试,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正式警察。

日子慢慢安顿下来后,张治中终于又能腾出空来读书充电了。

他从捡到的一张小纸条里得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心里头隐隐约约觉得,接下来可能会有大动静。

不出所料,改革这股风吹得真快,眨眼就到了扬州,他好不容易才安稳下来的日子,又起了波折。

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但奇怪的是,又有种想要投身进去的强烈欲望。

捡到一张写着“上海投身革命”的小纸条后,张治中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去上海一趟。

他在上海碰到了一群学生军,他们站得笔直,胸脯高高挺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骄傲,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和热血。那一刻,他心里更加清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是什么样的道路。

张治中经过挑选,成功踏进了陆军学校的大门。多年后,他回想起那一刻的心情,直言不讳地说:“我当时的愿望,总算是实现了。”

打那以后,张治中就加入了国民党,踏上了他那不平凡的军旅生涯。

张治中从优秀学员起步,逐渐成长为青年干部,后来更是荣升为上校军衔,他的事业是一路稳步上升。

但他从未被权力所腐蚀,不管地位攀得多高,他内心那份热血始终沸腾不止。

1932年的时候,“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了,张治中自己要求上前线,这是他头一回参加打外国敌人的战斗。

出发之前,他留下了最后一封信,里面写着:“我只希望能战死沙场,用马皮裹着尸体回来,绝不愿意屈辱地活着。”

张治中带着必死的勇气,带着队伍跟日军斗智斗勇,打了十多场仗,干掉了上千敌人。

到了5月份,双方签了停战协议后,他才终于离开了战场。

这一仗让张治中一下子出了名,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到了淞沪会战的时候,他又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战斗。

不过,凇泸会战并没给张治中带来啥光彩,反倒是让他对蒋介石感到特别失望和心寒。

因为中日两边武器差距悬殊,国民党军队在碰到装备很好的日军时,只能硬着头皮靠人多去抵挡。

打了一个多月的硬仗,情况还是模糊不清,没个定论。

看着手下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地牺牲,不论是担任前线总头头的张治中,还是其他的将军们,心里都特别难受。

战斗形势不妙,蒋介石却一个劲儿地怪罪张治中,不肯好好商量下怎么打仗的策略。

张治中连续不断地忙着指挥打仗,已经累得不行,再加上蒋介石一顿批评,更是让他身体和心理都感到了极度的疲倦。

蒋介石让陈诚去当前线总指挥后,张治中觉得蒋介石太让人失望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辞职回家。

【弃蒋拥共】

虽然张治中选择了辞职回到老家,但他一直留心着外面的情况,特别是对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特别上心。

张治中一开始对共产党没啥了解,也不恨他们,更没怎么过。但自从和周恩来认识以后,他的看法就慢慢变了。

那时候,张治中在黄埔军校工作,主要负责教军事方面的东西,就这样和周恩来认识了。

他们俩虽然不属于同一个政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好交谈。

周恩来深知人才对于共产党的重要性,因此他积极行动,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和拉拢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向人才们讲述毛主席的英勇事迹、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念,以此激发他们加入共产党的热情和决心。

慢慢地,张治中对共产党的看法有了很大转变,跟那越来越腐败的国民党比起来,他心里头开始更倾向共产党了。

之后,每当周恩来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张治中都会去听讲。有一天,他甚至主动说想要加入共产党。

但他挑的时机不太对,所以就被人客气地回绝了。

张治中并没有因为那事就对谁有啥怨气,他依旧是国民党的一份子,并且也是共产党背后默默挺着的人之一。

张治中之所以能够在蒋介石执意要

1941年的时候,张治中给蒋介石写了封长信,有好几千字呢。他在信里跟蒋介石说:“要想让抗战的形势对我们有利,咱们得派人和共产党去聊聊,有时候退让一步,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可惜啊,蒋介石根本不听劝,直接忽略了他的好主意。

之后,张治中接连三次提交了长信,一回是为了阻止内战再次爆发,另外两回则是力劝蒋介石调整对共产党的政策,希望和共产党能够和平相处。

那次,他又写了长达万字的信,那会儿他正领着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团,在北京跟共产党谈和平的事儿呢。

他费尽心思,写了一大篇关于改革的提议,结果又被蒋介石给晾在了一边。

到现在,张治中算是彻底“离开蒋介石,支持共产党”了。

后来,蒋介石跑到了台湾,而张治中呢,在周恩来的说服下,选择留在了大陆。因为他为了国共两党的和平谈了不少贡献,所以还得到了个“和平将军”的美名。

很不容易的一点是,张治中从未和共产党交过火,他手里头可没害过共产党的同志。

所以,就算张治中以前当过国民党将领,他也依然受到大家的敬重,在共产党圈子里,他有着不少铁哥们。

跟共产党打交道越多,张治中心里祖国要统一的念头就越强烈。因为这个,他好几次都试着劝蒋介石回到大陆来。

张治中凭借他原国民党高层的身份,去劝国民党别再想着“打回大陆”,这事儿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对自己的国家满心忠诚,也坚决支持共产党,这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就算是在毛主席面前,他也能有发言权,说出自己的见解。

他就是心里挂念着国家的未来,所以哪怕身体不好,也坚持要向毛主席提出建议。

毛主席深知张治中的爱国情怀,考虑到他过去的诸多贡献,简单回应说:“文白兄,别担心,咱们能分辨清楚的。”

尽管如此,但只要国家还没安定下来,张治中心里就一直悬着,没法踏实。

就算周恩来在身边护着他,他其实大可不必操心太多,但心里就是老惦记着别人的难处,忍不住要去关心。

在剩下的日子里,张治中老是惦记着那些老伙计们过得咋样,整天都放心不下。

直到1969年去世,“和平将军”才彻底放下了为国家和人民操心的事务。

王茜聊到张治中,这位被誉为和平将军的人物,他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2021年的家教世界里,人们还在传颂着他的事迹。

顾亚欣讲述张治中扬州时光,刊于《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6期。顾亚欣这篇文章,细说了张治中在扬州的那些年。故事都记录在2019年6月出版的《江苏地方志》里头。

周海滨和张治中在一篇2017年3月发表在《协商论坛》的文章里,讲到了他们如何通过“搜集废旧字纸”的方式,意外发现了辛亥革命的相关线索。文章里,两人详细叙述了他们的发现过程。原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开始搜集起那些被人丢弃的废旧字纸,原本只是想寻找些有趣的旧资料。但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让他们意外地触及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碎片。通过仔细整理和研读这些废旧字纸,周海滨和张治中逐渐拼凑出了一段段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虽然零散,但却充满了真实感和历史厚重感,让他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周海滨和张治中:晚年直接向毛泽东进言,刊登在《党政论坛》,2011年第8期周海滨和张治中,在他们人生的最后阶段,鼓起勇气直接向毛泽东提出了建议。这些珍贵的进言被记录在了2011年第8期的《党政论坛》上。文章中详细描述了这两位老同志,在晚年时依然心系国家大事,不畏艰难,勇于直言。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担当与风骨。这些进言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他们对毛泽东的忠诚与信任。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们的声音如同一股清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峰、刘畅,还有张治中的女儿,聊起了往事,“我爸老劝蒋介石回大陆来”,这事儿登在了2010年第13期的《领导文萃》上。

周海滨与张治中:淞沪战役的亲历记忆张素我和张一纯姐弟俩,曾向我们细说了他们父亲的传奇一生。这事儿被《中国经济周刊》在2010年的第25期里给报道了。周海滨和张治中,这两位都与淞沪战役紧密相连。张素我和张一纯回忆,他们的父亲在那两场激烈的淞沪战斗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姐弟俩的讲述,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英雄们的无畏与坚持。尽管时光流转,但那些关于勇气与牺牲的故事,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