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不去俄庆典,中方确认出席,普京讲出2句话,给中俄关系定调

2025年5月9日,俄罗斯要搞一场大活动——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胜利日。这一天对俄罗斯来说可不是随便过过就算了,红场阅兵、领导人讲话、国际宾客云集,热闹得不得了。这次,中国的代表团确认会去捧场,而印度总理莫迪却说不去了。普京呢,还没等庆典正式开始,就在镜头前说了两句话,直接给中俄关系定了调。
先说说这个胜利日到底是怎么回事。每年5月9日,俄罗斯全国上下都会停下来,纪念1945年苏联打败纳粹德国的日子。那场战争,苏联死了2700多万人,付出的代价不是一般的大。所以,胜利日对俄罗斯人来说,不光是个节日,更像是一种民族记忆。到了普京这届政府,胜利日还多了一层意思——展示国力。红场上坦克一辆接一辆开过去,天上战机呼啸而过,电视里直播给全世界看,俄罗斯想告诉大家:我们还在,我们不弱。
这几年,胜利日还成了外交场合。俄罗斯会邀请一大堆国家领导人来看阅兵,顺便聊聊合作的事儿。比如2020年那次,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些邻居都去了,连塞尔维亚总统都跑来凑热闹。2025年这次是80周年,排场肯定更大,俄罗斯早早就放出风声,说有19个国家的领导人会到场。所以,莫迪不去,中方要去,这消息一出,大家都开始琢磨了。
印度和俄罗斯的关系,讲起来得从老早说起。冷战那会儿,苏联是印度的老大哥,卖武器、搞技术合作,关系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似的。到现在,俄罗斯还是印度最大的军火供应商,像S-400防空导弹系统这样的重头戏,都是从俄罗斯买的。两国每年还搞“因陀罗”军演,飞机大炮一起上,场面挺壮观。

但最近几年,印度的心思有点变了。美国带着日本、澳大利亚拉了个“四方安全对话”(Quad),印度也掺和进去了。这帮国家明摆着是想盯着中国,印度跟着混,既能拿点好处,又能给自己多留条路。2024年,印度跟美国的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比跟俄罗斯的120亿高了好几倍。外交上,印度也开始跟西方眉来眼去,比如2023年G20峰会,莫迪忙着跟拜登握手,普京那边倒没怎么搭理。
莫迪不去胜利日,可能就是这种大背景下的一步棋。去莫斯科看阅兵,西方看着不舒服,印度国内也有人觉得没必要太靠着俄罗斯。再加上2025年印度国内可能有啥大事,比如经济改革或者地方选举,莫迪得坐镇家里盯着。所以,他不去,既是给西方个面子,也是在给自己留余地。印俄关系没断,但明显不像以前那么热乎了。
再看看中国这边。中方确认要去,派的是高级代表团,具体谁还没公布,但这信号已经很清楚了——中国跟俄罗斯站一块儿。过去十年,中俄关系那是越走越近。2024年,两国贸易额冲到2448亿美元,俄罗斯的油气管道直通中国东北,中国的手机、汽车也卖到俄罗斯满大街都是。军事上,两国搞了好几次联合演习,2023年在日本海那次,轰炸机巡航,军舰开道,看着就挺唬人。
为啥中俄这么铁?说白了,两国都有点被西方挤兑的感觉。美国制裁俄罗斯,搞得俄罗斯经济喘不过气;中国这边,贸易战、科技战也没停过。两个大国的处境有点像,干脆就抱团取暖。中方这次去胜利日,不光是给普京面子,也是告诉世界:我们跟俄罗斯的关系,不是随便说说的。
还有个背景得提一下。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没跟着西方制裁俄罗斯,反而加深了合作。这几年,俄罗斯在国际上朋友不多,中国算是个靠谱的伙伴。2025年的胜利日,中国要是派个重量级人物去,估计又会让中俄关系热一把。
普京这人,讲话从来不含糊。胜利日之前,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两句:“中俄关系是深层次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因为两国利益相吻合。”接着又补了一句:“俄罗斯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为世界稳定打造坚实基础。”这两句话听着简单,但分量不轻。

第一句话,点出了中俄关系的本质。两国利益“相吻合”,啥意思?就是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投资,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支持。两边都不想被西方牵着鼻子走,所以得靠在一起。第二句话,讲的是大格局。普京老早就推“多极世界”的想法,反对美国一家独大。这次拉上中国,说“世界稳定”,其实是想告诉大家:中俄一块儿,能跟西方掰掰腕子。
普京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过去几年,他每次提到中国,都会强调“战略伙伴”。2023年 Valdai论坛上,他还讲过:“我们不搞军事同盟,但我们的合作比同盟还管用。”这次胜利日,他把中俄关系摆这么高,既是给中国撑腰,也是给自己壮胆。
莫迪不去,中方去,普京讲话,这三件事凑一块儿,挺能说明问题的。先说中俄这边。两国越走越近,不光是经济上搭伙,政治上也开始唱一台戏。2024年,联合国里中俄联手否决了好几个西方提案,搞得美国挺头疼。以后要是再有啥大事,比如气候谈判或者地区冲突,中俄估计会更默契。

印度这边就复杂了。莫迪想两边都不得罪,但现实没那么好办。跟俄罗斯保持距离,西方高兴,但俄罗斯这边肯定有点意见。印度还得靠俄罗斯的武器和技术,要是关系冷了,日子也不好过。未来几年,印度可能会更小心翼翼,一边跟美国混,一边跟俄罗斯留点情面。
再往大了看,这事儿还反映了全球力量的重新洗牌。西方这些年有点疲态,美国忙着国内的事,欧洲内部也不齐心。中俄抱团,印度摇摆,其他国家像巴西、南非也在找自己的位置。2025年的胜利日,可能就是个信号——世界不是一家说了算了。
光说政治还不全,中俄的经济合作也得掰扯掰扯。俄罗斯的能源是中国的命根子。2024年,“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运了3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到中国,够好几个省用一年。反过来,中国的制造业也救了俄罗斯的命。俄乌冲突后,西方品牌跑了一堆,中国车企像奇瑞、长城赶紧填空,现在俄罗斯街头跑的SUV,好多是中国造。
以后,中俄还可能在科技上搭把手。俄罗斯的航天技术不赖,中国有钱有市场,两边要是搞联合项目,比如卫星导航或者新能源,说不定能弄出点大动静。2025年要是再签几个大单,中俄的经济纽带就更扯不开了。

印度现在有点像站在十字路口。往西走,美国能给技术、给投资,但要印度听话;往东看,俄罗斯和中国是邻居,合作起来方便,但又怕被西方孤立。莫迪不去胜利日,算是个试探,看看各方反应再说。
但这路不好走。2024年,印度试着跟美国搞芯片合作,结果发现供应链还是绕不开中国。跟俄罗斯买武器,又得防着美国制裁。印度想当个“世界大国”,但手里牌不多,左右逢源的玩法,迟早得挑一边站。
中俄关系有了普京这两句话,估计会更稳当。两国要是继续这么走下去,西方得头疼一阵子了。印度这边,莫迪的选择还得看风向,但不管咋选,都会影响亚洲的格局。

这世界越来越热闹,大国之间的博弈,谁也躲不开。中俄搭档能不能真的改变游戏规则?印度会不会哪天也跳进来凑一脚?咱们普通人看着热闹,顺便想想,这事儿跟咱们的生活,又有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