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和妈妈不亲”的孩子,其实在小时候就有预兆,千万别不理
"我供她吃穿上学,怎么还不如她闺蜜亲?"
"现在喊他吃饭都装聋,以后养老指望谁?"
"我每天起早贪黑,都是为了孩子,可TA怎么越来越冷漠?"
"小时候天天黏着我,现在连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
以上的这些信息,都是粉丝朋友们在后台给我的留言。
看了这些留言,让我想起表姐上周末哭着找我:“17岁的女儿微信把她拉黑了,导火索竟是忘买生日蛋糕,真没有想到养育了十几年的孩子变成陌路人。”
很多妈妈发现,孩子长大后和自己越来越疏远,其实在小时候就有预兆,越早发现越来得及“补过”。

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同事珍姐的女儿小雨,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不哭不闹,自己吃饭、自己玩,从不让妈妈操心。
可直到小雨上初中后,珍姐才发现问题:女儿从不主动和她交流,甚至生病了也不说,还是班主任打电话通知的。
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小雨才说出原因:5岁时,她在幼儿园被同学欺负,有好几次回家哭着找妈妈。
可珍姐正忙着工作,每次都是随口一句:"别闹了,自己解决"。从那以后,小雨就学会了"不麻烦妈妈"。
由此可见,孩子对妈妈的疏远并不是突然的,而是慢慢形成的。

其实,孩子与妈妈不亲,开始是有信号的,若孩子给你发出这三个信号的时候,妈妈就要注意了,孩子再一步步与你疏远。
第一个信号:孩子身体在“躲”你
孩子抗拒亲密接触,身体在"躲"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你伸手想抱TA,TA下意识往后缩拒绝牵手、搂肩等亲昵动作对"亲亲""抱抱"表现出不耐烦心理学解释:孩子对亲密接触的抗拒,往往源于早期情感需求被忽视。身体距离的拉远,其实是心理距离的体现。
第二个信号:孩子心门上“锁”
孩子关闭情感交流,让心门上了“锁”,不想与你有更多交流,主要表现:
问"今天开心吗?"永远回答"还行"遇到困难宁愿找朋友,也不告诉妈妈不再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或烦恼关键点:当孩子发现"说了也没用",就会逐渐停止倾诉。这不是"长大了独立",而是对关系失去信任。
第三个信号:孩子漠视妈妈的付出
孩子漠视妈妈的付出,觉得被爱是"理所当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精心准备的饭菜,TA看都不看下雨天送伞,TA头也不回地走掉生病时的照顾,TA毫无反应深层原因:孩子不是不懂感恩,而是长期的情感忽视让TA觉得"妈妈的付出不重要"。

当你发现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变差了,应该如何修复亲子关系?小书虫妈妈建议参考这3个关键方法。
一、先反思:你是不是在"无效陪伴"?
孩子说话时,你是认真听,还是边看手机边敷衍?TA需要安慰时,你是耐心安抚,还是说"别矫情"?行动建议:每天抽出15分钟,放下手机,专注听孩子说话,哪怕只是闲聊。
二、重建信任:让孩子知道"妈妈永远在”
当孩子倾诉时,先共情("妈妈知道你很委屈"),再给建议如果曾经忽视过TA的情感,诚恳道歉("妈妈那次没认真听,对不起")真实案例:一位妈妈发现女儿总是不开心,后来每天睡前陪她聊10分钟"今日心情",半年后女儿终于愿意分享秘密。
三、找到共同兴趣,制造"快乐记忆"
如果TA喜欢画画,就一起涂鸦如果TA爱玩游戏,就尝试了解TA的世界核心方法:让孩子感受到"和妈妈在一起是开心的",而不是"妈妈又来管我了"。

写到这里,小书虫妈妈想起李玫瑾教授曾说:"亲子关系就像银行,小时候存够爱,长大才能取利息。"
如果孩子现在疏远你,别急着责怪孩子,先想想:
小时候,孩子需要你时,你在吗?孩子的心里话,你有认真听吗?改变永远不会太晚,只要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告诉孩子:"妈妈爱你,并且永远愿意听你说。

互动话题:
你的孩子有这些"疏远信号"吗?你是如何修复亲子关系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