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抄了和珅,从天而降那么多钱却为何导致“嘉道中衰”?
乾隆皇帝在位第六十年的九月某天,他老人家在勤政殿里,很正式地跟大家说,要把皇位传给他的第十五个儿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帝。而他呢,就退居二线当太上皇了。这么一来,大清就迎来了嘉庆时代。转眼间到了1799年,也就是嘉庆四年的大年初四,乾隆皇帝去世了。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伤之中,这气氛好像也在告诉人们,和珅那不可一世的权力时代,也要到头了。
【乾隆驾崩后15天后和珅被赐死】
那时候的和珅,势力大得吓人,简直就是朝中的“二把手”,连嘉庆皇上都不放在心中。他手握内阁大学士的头把交椅,还管着内务府、步军统领等一大堆要职,加起来得有十多个。靠着这些权力,他私下里拉帮结派,搜刮了不少金银财宝,富得流油,说他是贪官里的首富,那是一点也不夸张。
嘉庆对和珅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乾隆一走,他立马展现出了高手般的帝王手腕。头一天,他非但没急着动手,反而让和珅当了主持丧事的头儿,这一招,算是把和珅给稳住了。
第二天,嘉庆帝下了一道诏书,聊聊自己登基三年来治国理政的那些事儿。诏书里,嘉庆帝直接点明了这三年朝廷里的腐败问题,话里话外也提到了和珅。紧跟着这道诏书的,还有另一道命令,说是和珅跟太上皇感情好,就不用再当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了,去守着太上皇的陵墓吧。就这样,嘉庆帝不动声色地收拾了和珅的党羽,前后不过三天。
到了第四天,嘉庆实在忍不住了,他干脆在乾隆的灵堂上翻了脸。和珅呢,一下子就被撤了所有官职,直接被扔进刑部大牢里。嘉庆皇帝紧接着动手,给和珅定了二十大罪状。乾隆去世才过了半个月,和珅就被一条白绫结束了性命,这个大权臣就这么完了。他留下的,也就只剩那个装满宝贝的荷包了。
【和珅被抄出多少银子?】
后来,嘉庆皇帝派了他的八哥仪亲王永璇和十一哥成亲王永瑆,去和珅家里搜查并没收财产。因为和珅家东西实在太多,光是登记这些财物就花了整整五天五夜的时间。不过那时候,大家伙儿都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值多少钱,所以只好先拿着清单回宫,给皇上一个交代。清单上都写着啥呢?
房产多到109栋,金元宝堆起来超过一千个,黄金有七百多万两,银锭更多,足足有九百多万两。还有75家当铺,12家古玩店,45家银号。家里还有一套模仿寿宁宫建的楠木多宝阁,一座按照皇宫大内样式建的龙柱凤顶楠木大院,一个仿照圆明园蓬岛瑶台的花园。除此之外,还有一串正珠朝珠,一套皇帝专用的朝服。古董、字画、端砚、珍珠、金银做的面盆碗盏,还有玉器这些宝贝,多得数不清。
后来一算账,和珅的家当加起来有八亿多两银子,要知道那时候清朝一年才赚五千多万两。他的钱多得相当于国家十五年的收入,说是中国史上头号贪官,真是一点没错。后面的人都说“和珅一倒,嘉庆吃饱”,和珅估计到死也没想到,乾隆居然摆了他一道,让他成了新皇帝上位的“见面礼”。
【康乾盛世留给嘉庆的家底有多少?】
大伙都明白,康熙一辈子爱花钱,雍正则是个攒钱高手,乾隆呢,他简直就是烧钱的主儿。说起来,除了和珅这个大富翁,清朝那个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康雍乾盛世,就是康熙、雍正、乾隆这爷孙三代接力赛,等乾隆把皇位一交,他们到底给嘉庆留下了多少财产呢?
根据一些老的历史资料,像是《康雍乾年间户部银库的银子记录》和《雍正时期的朱批文件》这些,咱们知道康熙六十一年那会儿,银库里大概存有2700万两银子。再看《康雍乾年间户部银库的银子记录》里面写的,雍正十三年,银子就涨到了约3400万两。可到了乾隆皇帝退位那会儿,史料里就没明确说了,大家伙儿估摸着得有7000万两。想想乾隆那时候,人口都3亿了,这么多人,银子数目估计也差不到哪儿去。但也得说,乾隆晚年有点任性,西边打仗、南边巡视,花了不少钱,咱们就从7000万里减去1000万,算他花掉的吧。这么一来,乾隆留给嘉庆的就是6000万两银子,这家底儿也还算过得去。
再说说乾隆那时候,每年国家能挣个大概5000到6000万两银子。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皇上,都习惯留着一年的收入不动,每年赚多少花多少,挺有分寸的。这样一来,到了嘉庆皇上接手时,国库里有6000万两银子,再加上从和珅那儿抄来的三成流动资金,总共得有3亿两银子左右。这可真是有钱有势的富二代,跟游戏里充了钱的玩家似的。
【氪金开局,怎么就玩出了嘉道中衰?】
其实嘉庆皇帝接手后,大清就像是从山峰直接掉到了谷底,清王朝从强盛走向了衰败,这段时期被历史学家叫做“嘉道中衰”。在嘉庆统治的时候,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局势都是一塌糊涂,乱得不行。就说嘉庆十八年九月吧,农民起义军竟然打进了皇宫,让清朝皇室丢尽了脸面。嘉庆没办法,只好发了份“罪己诏”,承认自己有很多过错。
那么,为啥嘉庆朝这么快就衰败了,弄得后面道光、咸丰、同治这些朝代,一个比一个差,最后就灭亡了呢?
原因一:嘉庆有些性格上的问题
嘉庆心里头想的是,要跟前头三位老祖宗看齐,当个明君。他下旨让大伙儿有啥说啥,别憋着,想把歪风邪气给剔除,再把乾隆那会儿因为说话得罪人被贬的官员们给提拔回来。他还说,别再进贡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得节俭,不能奢侈。让地方上的官儿们,老百姓的事儿,不管大小都得如实上报,一点都不能藏着掖着。他再三叮嘱,别弄虚作假,别光说好话掩盖问题,也别偷懒。可话说回来,嘉庆跟那三位老祖宗比起来,还是差点火候。他没那么大胆子去动那些老规矩,也没那股子决心去大刀阔斧地改革。
嘉庆帝这个皇帝啊,说实话,既没啥政治上的大胆想法,也不懂啥创新。治理国家的能力嘛,也一般,做事还不太敢担当。他当皇帝那会儿,对乾隆爷留下的那一套,不管是经济、运粮、军队、外交还是官员管理,都没动过啥真格的,一点实质性的改变都没有。他就这么守着老祖宗的老规矩,还有那个烂透了的官僚系统,天天跟各地的反叛势力,还有那些想占清朝便宜的西方新力量斗来斗去。
再者,他确实是个老顽固,对洋人特别反感。他当皇上那会儿,宫里的西洋传教士人数嗖嗖往下降,乾隆那时候还有好几百号人,到了嘉庆朝,就只剩下几个了,嘉庆中期往后,宫里连个西洋传教士的影子都没了。他这种自我封闭、自以为是的做法,把了解西方新技术新制度的大门给关死了,结果思想跟不上趟儿,眼界也小,考虑问题没大局观,根本没法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
原因二:农民起义接连不断
农民造反这事儿可真不小,就是说好多老百姓,本来老老实实交粮交税的,突然就变成了跟你对着干的人。农民起义一闹起来,嘉庆那时候的国库收入直接掉了一半,从乾隆那时候的五六千万两,掉到了两三千万两,有时候还少。想想也知道,农民都不交税了,还跟你打架,你不得花钱去摆平吗?这样一来一回,钱花得飞快,这就是嘉庆银子不够用的主要原因。
嘉庆二十五年那会儿,起义事件可真不少,你算算看,白莲教、天理教都闹起来了,还有东南沿海那一带也是乱糟糟的。这些起义一个接一个,就没停过,差不多伴随了嘉庆皇帝大半个执政时间。
1796年,嘉庆皇帝刚上位那会儿,白莲教就在湖北、河南、四川、陕西、甘肃这五个地方挑起了农民大起义。这场起义一直闹腾到1804年才算是被朝廷给彻底摆平了,前后花了整整九年的时间。这一战,清朝政府可真是伤得不轻。
1802年开始,朝廷不断派兵攻打盘踞在东南沿海的蔡牵海盗团伙,一直打到1809年,才算把他们彻底解决掉,整个过程花了整整八年时间。
1813年,天理教为了打进紫禁城,发起了反清起义。他们真的冲进了皇宫,这事儿以前汉、唐、宋、明各朝都没发生过。虽然起义后来被镇压了,但嘉庆皇帝没办法,只能发个自责的诏书,想给朝廷挽回点面子。
花销巨大,时间拖得又长,就算嘉庆家底再厚实,也顶不住这样没完没了地往外掏。而且,那时候官员们腐败,政令根本推行不下去,效果大打折扣。原本就像双重打击一样花钱如流水,结果这样一来,变成了三重、四重打击...
原因三:就是要解决前三朝留下来的官员贪污腐败的老问题。
这么多起义的发生,其实并不是单单冲着嘉庆皇帝来的,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官员太贪腐了。从清朝一开始,农民起义就时有发生,只不过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的严厉管控下,起义的人们都收敛了点,在暗中寻找机会。说实话,康熙和雍正那时候百姓日子还算过得去,谁没事会去搞起义呢?
然而到了乾隆末年,和珅带着一群大贪官,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老百姓残忍剥削。许多农民实在受不了这苦日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揭竿而起,去争夺那一线生机。
小事见真章,嘉庆年间官场上那股子歪风邪气,通过一个不起眼的县里救灾事件,也就是李毓昌那案子,就能瞅出点门道来。
嘉庆十三年那会儿,淮安那边发了大水,官府赶紧派人去救济。李毓昌呢,就被派到了淮安府山阳县去查查赈灾情况。结果山阳县的知县王伸汉,想让李毓昌多报点户口,好往自己腰包里捞点好处。但李毓昌这人正直,不肯答应。王伸汉一看这事要露馅,就暗中收买了李毓昌的仆人,给李毓昌下了毒。这事还没完,知府王毂也被王伸汉给收买了,收了人家4000两银子。等验尸的时候,王毂就说是自杀。可李毓昌的叔叔从遗物里发现了血迹,觉得不对劲,就开了棺,一看,哪里是自杀,明显是中毒死的。于是,他就跑到京城去告状。山东那边的大官接了旨意,重新查了这案子,结果跟李叔叔说的一样。这下,王伸汉他们就被抓到了刑部严审。一审就审出了实情,王伸汉这家伙,贪了赈灾银2万3千两,还有同知林永升也贪了1千两,剩下还有好几十个人,都贪了不等数目的钱。你说这一个小县城,贪的钱都上万了,还上下勾结,真是臭味相投。这贪腐的风气,可见一斑啊。
这不过是清朝大约1500个县里头,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事儿。到了嘉庆那会儿,各级的官儿们,好多都是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他们对百姓残忍无情,随便杀人,过着极度奢侈的生活,却又平庸无能、糊涂透顶。他们占着官位不干事,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社会里,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病得不轻。
更惨的是,从大到小,从里到外的官员们,一个个都跟着老规矩走,不思进取。碰到问题,要么就是你推我搡,谁也不想担责;要么就是平平庸庸,糊弄着过关;要么就是官官相帮,把事儿给压下去。这就跟那句话说的:“靠包容赚个宽宏大量的名声,靠推脱得个清净悠闲的美名,表面上说在办事,实际上啥也没干。”这样一来,嘉庆皇帝就算再拼命,想干点啥,又能找谁来帮忙呢?
原因四:受到西方力量的冲击
嘉庆爷当皇上那会儿,清朝外面正闹工业革命呢。就广州那么一个地儿,能让咱们跟外面做买卖。茶叶、丝绸、瓷器从这儿往出走,可坏东西鸦片也从这儿溜进来了,成了中国后来的大乱子。一开始,大伙儿都不认这玩意儿,可英国那些商人,跟咱的王公大臣、当官的勾结到一块儿,硬说鸦片有多好,结果吸鸦片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在全世界范围里,因为英国人搞的那套殖民地系统,一箱鸦片的成本也就几十两银子。但到了咱们中国这儿,同样一箱鸦片,就80个鸦片球,能卖到630多两白银。要是有人敢冒着风险走私到那些偏远的、不是沿海的地方,价格还得往上涨,听说有的地方甚至能卖到2000两白银呢。
嘉庆那时候对英国就挺防备的,感觉不对劲后,1815年就下了个禁止鸦片的命令。但糟糕的是,好多朝廷大官私下里吸鸦片,还瞒着上面,表面上禁毒,暗地里却偷着吸。这样一来,禁烟这事儿就变成了官员们自己骗自己的把戏。
大概估算一下,嘉庆年间,有差不多6000箱鸦片偷偷进了中国,这一下子就让咱们国家亏了将近500万两银子。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咱们老百姓对鸦片根本没啥抵抗力,结果清朝后期鸦片就越传越广。更麻烦的是,英国那些商人和士兵混在一起,不跟他们做生意他们就强行来。虽说一开始英国因为拿破仑战争忙不过来,没空管远东这边,但他们一有空闲,立马就成了大麻烦。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国硬是用武力从大清身上割了两大块肉。
【结束语】
嘉庆确实想做个好皇帝,他勤奋努力,但那时候的大清,官制已经烂得跟烂泥一样,拖着大清这个原本还挺硬朗的身子,变得越来越迟钝、僵硬。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出了啥事儿,大清都应对不过来。就像一辆破车,在历史的路上越走越慢,最后直接停了,垮了。所以说,嘉庆这样的皇帝,一开始条件多好,但如果不在危机里找出路,不下狠心整治那些老毛病,最后也只能是“嘉道中衰”这个结果,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