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灭蜀后,已经达到权力的巅峰,为何偏偏这个时候造反?
有时候,人到了权力的顶峰,反而更没有安全感,比如钟会,作为曹魏后期的风云人物,灭蜀之后,已经站在权力金字塔尖,却偏偏在人生最风光的时候选择谋反。这事看起来挺让人费解,但要是把当时的政局、人性的欲望和周围人的推波助澜摆到台面上,你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一连串复杂的因果链。
钟会的出身很不一般,颍川钟氏是响当当的世家大族,他从小就聪明得让人眼红,甚至有人称他为神童。长大之后更是不得了,不光诗文写得好,权谋之术也玩得溜。早年间他就跟着司马师、司马昭混,尤其是司马昭,对他那叫一个信任,很多军国大事都要找他商量。钟会就是司马家的“智囊”,司马氏能一步步掌控曹魏政权,钟会没少出主意。
到了公元263年,钟会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司马昭派他和邓艾一起伐蜀,结果邓艾走阴平小道奇袭成都,刘禅投降,蜀汉就这么灭了。按说灭蜀之后,钟会的功劳已经大得没边了,朝廷给他的封赏那是相当丰厚,又是封爵又是加官,手里还握着十几万大军,整个蜀地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可这时候,他心里反而开始犯嘀咕了。
为什么呢?因为功高震主这事儿,搁哪个朝代都是大忌。钟会太清楚司马家是怎么上位的了,当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哪一个不是靠着手里的权力,一步步架空曹家?现在钟会自己也成了手握重兵的权臣,司马昭能放心他吗?再说了,邓艾那边也不省心,灭蜀之后有点居功自傲,钟会早就看他不顺眼,于是先来了个借刀杀人,密报司马昭说邓艾谋反,结果邓艾被抓了。这时候,钟会在蜀地可就成了说一不二的人物,手里有兵,身边又有姜维这样的降将撺掇,于是野心就开始一点点膨胀起来。
姜维这人也不简单,虽然蜀汉亡了,但他心里还想着复国。一看钟会在曹魏这边有点不得志的苗头,立马就开始煽风点火,劝钟会自立门户。钟会其实心里也清楚,自己在曹魏朝廷里树敌不少,虽说司马昭现在表面上对他客气,但难保哪天不会对他下手。再加上蜀地易守难攻,当年刘备不就是靠着这里三分天下吗?要是自己能占据蜀地,说不定真能搞出点大动静来。
可谋反这事儿,不是光靠自己想就能成的。钟会手下的将领大多是曹魏的老臣,人家跟着你打仗是为了升官发财,可不是为了陪你冒险造反。钟会心里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假传太后遗诏,说司马昭弑君专权,让自己起兵讨伐。可将领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事儿风险太大,弄不好就是灭族的罪。所以当钟会把大家召集起来宣布这事的时候,底下好多人都不乐意,甚至有人当场就表示反对。
这时候的钟会,其实已经骑虎难下了。他知道一旦露出谋反的苗头,就算现在收手,回去也不会有果子吃,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手下的士兵根本就不买他的账,再加上司马昭早就有所防备,大军正往蜀地开过来。最后,钟会在乱军中被杀,谁会想到,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的谋反,就这样潦草收场了。
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其实是多种因素凑在一起的结果。你说他有野心吗?肯定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在权力巅峰的时候,还想着更进一步。但他也是真的害怕,害怕自己像之前那些权臣一样,最后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再加上姜维的挑拨、手下的反对和司马昭的压力,让他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这事放到现在看,其实也挺有感触的。有时候人越往上走,越容易被权力迷了眼,总觉得自己已经掌控一切,却忘了底下的人会不会真的跟你一条心,也忘了前面可能有万丈深渊。钟会的悲剧,既是权力的诱惑所致,也是人性在高压下的一种扭曲。他要是没那么大野心,安安稳稳做个权臣,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可话又说回来,在那个你死我活的政治环境里,真的有安稳可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