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诸葛亮和郭嘉,谁才是三国顶级谋士?

推荐 05-06 阅读:6 评论:0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郭嘉这俩谋士,一个被喊作“卧龙”,一个被叫做“鬼才”。虽然说他俩这辈子都没见过面,但江湖上关于他俩的争论从来就没停过,也才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俩人。

一、从大方向说起

刘备当年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在隆中跟他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那时候刘备什么处境?就和走投无路的创业者一样,连个正经地盘都没有。结果诸葛亮上来就给他画了个大饼:先把荆州和益州搞到手,再联合东吴对付曹操。这话听着挺悬乎,可刘备就跟抓住救命稻草似的,愣是照着这条路走下来了。后来还真拿下了荆州和益州,从寄人篱下到开国称帝,你们说神不神?这事儿放现在,诸葛亮妥妥的顶级战略规划师!

再来看郭嘉这边,早年间曹操对着袁绍发愁的时候,郭嘉来了个:十胜十败论。那时候曹操心里虚得慌,毕竟袁绍兵强马壮,咋看都是不好对付。结果郭嘉跟开了上帝视角似的,从政治、军事、用人等十个方面,把曹操的优势说得个明明白白。啥叫打鸡血?这就是啊!曹操听完就像吃了定心丸似的,官渡之战硬是凭着这股子心气儿,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你说郭嘉这张嘴皮子厉害不。

要说他俩战略不一样,诸葛亮那是:放长线钓大鱼,得一步一步来,靠的是时间慢慢攒资源;郭嘉是:短平快,专门解决眼前的心理障碍。就像现在人做事,有人喜欢写详细的五年计划,有人擅长临场发挥解决燃眉之急,都是高手的套路。

二、打仗风格完全不一样

赤壁之战这事,估计大伙儿都听腻了,但里头的门道还真值得琢磨。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代表,跑去跟孙权谈判,把嘴皮子当刀使。当时孙权这边好多人都想投降,结果诸葛亮一顿忽悠,愣是让孙权下定决心抗曹。虽说借东风是演义里编的,但诸葛亮这外交能力也真是牛,硬生生促成了孙刘联盟,改变了三国的走向。他打仗喜欢稳扎稳打,讲究:以正合,以奇胜,就像下围棋,一步一步把你围死,不急不躁。

郭嘉就不一样了,玩的完全是心跳。当年曹操要去打乌桓,手下将领都担心刘表会趁机偷袭许都,一个个愁得不行。结果郭嘉来了句:兵贵神速,劝曹操轻装奔袭,直接打乌桓一个措手不及。这招有多险?万一刘表真动手了,曹操老家就没了。但郭嘉就是敢赌,而且还赌赢了!白狼山一战,曹军杀得乌桓落花流水,彻底解决了袁氏残余。每次读到这段,都觉得郭嘉这胆子也太大了。

为啥俩人风格差这么多?大概是跟老板性格有关系。刘备稳重,喜欢按套路出牌;曹操骨子里就有股子冒险精神,跟郭嘉那是一拍即合,俩人情投意合,配合起来自然顺手。

三、在官场混的门道

刘备死后,诸葛亮可就成了蜀汉的顶梁柱,军政大权一把抓。对内他推行法治,不管是谁犯错都照罚不误;对外坚持联吴抗曹,七擒孟获、五次北伐,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就连对手司马懿都忍不住夸他:真乃天下奇才也!你说他累不累?肯定累啊!但人家就是有本事,能让蜀汉在三国里稳稳站住脚,这治国能力没的说。

郭嘉其实也不简单。他出身寒门,在曹魏那帮士族眼里就是个外来户,但人家愣是混得风生水起,靠的是啥?说白了就是懂人心。他早早就看出刘备不是省油的灯,劝曹操软禁他,可惜曹操没听;还预言孙策会被刺客干掉,结果也应验了。他就像个人性分析师,把每个人的心思都摸得透透的,在曹营里想不混好都难。你说他耍心眼儿也好,玩权谋也罢,反正就是吃得开,不服不行。

四、让人叹气的遗憾

遗憾的是郭嘉死得太早了,三十八岁就没了。曹操哭得心都碎了,尤其是赤壁之战败了之后,仰天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有时候我就想,要是郭嘉没死,曹操说不定早就统一北方了,三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可惜啊,老天爷不给机会,一代鬼才就这么早早退场了,真是天妒英才。

其实诸葛亮也好不到哪儿去,六出祁山,每次都满怀希望,每次都铩羽而归,最后自个还累死在了五丈原。他一辈子都在为蜀汉操心,可无奈蜀汉国力太弱,咋跟曹魏比呢?就算他再有本事,也架不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临死前还在操心国家大事,真是应了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让人看了直想掉眼泪。

五、到底谁才是第一?

如果说要论成就,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建立蜀汉,还能独当一面治理国家,确实厉害;但要论效率,郭嘉用了短短十一年,就帮曹操统一了北方,简直是个奇迹。其实啊,这俩人根本就不是一类人。诸葛亮是全才,军政全能,就像个球队的主教练,既要制定战术,又要管理球员;郭嘉是专才,谋略无双,更像个超级前锋,关键时刻能进球。非要比个高低?古人早就说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他俩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高手,没啥好比的。

千年后回望这段历史:没了诸葛亮,刘备说不定还在到处流浪,连个安身的地儿都没有;没了郭嘉,曹操统一北方的路可能要难走好多倍。与其争谁是第一谋士,倒不如说他们都是三国乱世里的明星,各自照亮了一片天空。你喜欢诸葛亮的忠诚稳重,我欣赏郭嘉的机敏果断,这才是三国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