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孙子进山打猎,徐茂公:快放火烧山,否则要被灭族!果然应验

历史 05-07 阅读:469 评论:0

徐茂公,凌烟阁第二十三功臣,瓦岗寨创始元老之一。李密兵败洛阳王世充后,徐茂公驻守的黎阳仓已经飞地,只能归顺李唐。

但当时瓦岗故主李密也降了唐,徐茂公就与郭孝恪商量:“这里的土地,本是李密所有。我们如果以自己的名义降唐,是拿故主的东西邀自己的功,这种富贵是可耻的”!

“我们应该将土地、人口统计成册,全部上报给李密,由李密呈给李唐,这样就是李密的功劳了”。郭孝恪觉得很有道理,两人就写信给李密降唐。

李渊见李密归降,没给自己写奏报,只给李密写密信。就很奇怪,问使者是什么缘故。

使者说徐茂公不愿贪图旧主功劳,要把黎阳仓降唐功劳让给李密!

李渊闻言大喜,觉得徐茂公是个忠臣,特地给徐茂公赐为“李”姓,李世勣由此扬名。

所以李世勣一生非常谨慎,哪怕他参与了灭东突厥之战,主导了灭薛延陀之战、灭高句丽之战 ,他也没有任何骄狂。《旧唐书》评价他:

李勣先朝旧臣,圣鉴所悉。诸将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莫过于李勣者。

但他的孙子李敬业就不同了,李敬业从小喜欢骑马射箭,做事非常冒险,李世勣多次劝解全然无效。

李世勣不由感叹:“敬业这孩子行为乖张,迟早有一天要闯祸连累全家”!

一次,10岁的李敬业去深山打猎,李世勣借着风力纵火,想借着山火烧死李敬业。

李敬业见火势太大,难以逃出生天,当即灵机一动杀死马匹,自己躲在马肚子里逃过一劫。

李世勣见李敬业一身是血回来,也只能感叹孙子足够机智,从此李敬业在冒险之路上越走越远。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有个州郡一直有人造反,就派李敬业去当刺史。反贼听说新刺史来了,就隔河与官军对峙。

李敬业让所有官军撤退,自己带着两个小吏,打开反贼营门大喊:“国家知道你们当反贼,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你们不过是被贪官污吏害了。现在回家务农的都是良民,谁最后走谁就真是反贼了”!

众人闻言纷纷逃窜,李敬业找到反贼头子,也没有过于苛责,而是开口就说:“你这人好不晓事,怎么不早点投降”?

对贼首也是打了几十板子,就送回了家中。

当李世勣得知孙子李敬业,孤身入敌营,通过无限制宽容解决叛乱时。有两大担忧:其一,孤身入敌营太过冒险,其二,无限度宽容反贼,会不会日后反复,这些人再度造反?

因此,当所有人赞誉李敬业时,李世勣是且喜且忧之,并坦言道:“我从不做这种冒险的事,以后祸害我全家的,一定是这个喜欢弄险的孩子”!

李世勣死后,李敬业更没有了约束,直接趁着武则天废立李显时,伙同被贬官的李敬猷、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人,在扬州举兵十万造反。

将骆宾王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传至全国各个州县。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并找了一个酷似已故太子李贤的人,煽动百姓:“太子李贤没有死,就是他让我起兵的”!

起兵反武之后,向来以爱冒险的李敬业,却开始了畏畏缩缩。

当时有两大战略:第一,以恢复李唐皇帝权力为名,大张旗鼓向洛阳进军,最大可能吸收反对武则天的力量,争取天下人响应。第二,固守长江天险,夺取金陵立足,进可攻、退可守。风险小了,收益也小。

按理说这两个选哪个都行,结果李敬业玩起了兵分两路。让唐之奇出兵江都,自己北上渡江,既不冒险,也不周全。

魏思温仰天长叹:“兵力合则强,分则弱!李敬业如果不下定决心,过淮河取崤山以东兵马,攻取洛阳迟早兵败啊”!

李敬业却不敢冒险,只是在江淮一带盘踞攻城。最终武则天有了充足时间聚集大军三十万,由李孝逸率领堂堂正正杀来,一直从江北打到江南。

李敬业大势已去,凭借地利倒也赢了几场小胜。却又一次忽视风向,被李孝逸借着大风点燃芦苇,全军兵败如山倒,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

李敬业纵马逃离战场,想带着妻儿老小一起,乘船逃亡高丽。结果还是遇到大风,被自己手下斩杀,头颅传往洛阳。

徐敬业兵败身死,连累徐家三族被灭,武则天剥夺“李”姓,连已故多年的徐世勣都被刨坟鞭尸,死后不得安宁,他爷爷生前的预言终究成真!

纵观徐敬业一生,兴于冒险,在小事上总是很勇敢;反武起兵之时,反而不敢冒险,龟缩于江淮之地而被灭;完美诠释了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可悲可叹,徐世勣作为凌烟阁功臣,被不肖子孙连累,死后亦不能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