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智驾”更名“辅助驾驶”:行业规范化迈出重要一步

社会 05-05 阅读:14 评论:0

5月4日,小米汽车悄然调整了SU7新车订购页面的功能描述,将原本的“智驾”统一更名为“辅助驾驶”。这一改动涉及全系车型:标准版的“小米智驾Pro”调整为“小米辅助驾驶Pro”,而SU7 Pro和Max车型的“小米智驾Max”则改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调整不仅是小米对自身产品定位的优化,更是对行业监管要求的积极响应。

更名背后的监管与安全考量

此次更名直接呼应了工信部及行业协会近期对智能驾驶领域的规范要求。4月16日,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需严格遵循《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采用“辅助驾驶”等科学术语。小米的调整正是对这一政策的落实,旨在避免消费者因技术名词的误导而放松驾驶警惕。

此前,小米SU7在安徽的一起交通事故引发广泛关注,涉事车辆当时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这一事件加速了行业对技术宣传的反思,促使车企在功能命名和用户教育上更加审慎。

行业共识:技术需透明,安全无妥协

小米的更名并非孤例。4月27日,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及中汽中心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强调“营销透明”和“用户为本”,呼吁明确功能边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于4月21日发文,要求企业杜绝“L2.5”“L2.9”等过度包装的宣传话术。

目前,市场上所有新能源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均属于L2级(组合辅助驾驶),驾驶员仍需全程保持注意力。北京科协等机构近期多次辟谣“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误解,指出即便L3级也需人类随时接管。

用户教育成未来关键

小米汽车在官网中详细说明了“端到端辅助驾驶”的能力范围,例如车位到车位的导航辅助、停车场自动泊车等,同时强调驾驶员需承担主体责任。这一更名有助于用户更清晰地理解技术边界,减少误用风险。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强监管”时代,车企在技术迭代的同时,也需通过规范宣传和持续教育,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小米的主动调整,为行业树立了合规化的标杆,也提醒消费者:技术是助手,安全永远握在自己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