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临终说:若我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结果竟灵验
时代出英杰,英杰同样推动时代。每个特定的时代都会孕育出相应的杰出人物,而这些人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环境和机遇造就英雄,而英雄的行动和决策又会反过来塑造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隋朝快完蛋那会儿,朝政乱得不行,坏蛋官员满天飞,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
徐茂公那可是在动荡年代打拼出一片江山的豪杰。从在山头拉起队伍反抗,到后来唐朝站稳脚跟,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一步步做到了军中的智囊,最后还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全家都跟着沾光。
但在他即将离世之际,他跟家人交代说:“要是以后咱家有谁特别能耐,那一定得想办法制止,不然恐怕会起兵作乱。”
【乱世英雄,忠义两全】
徐茂公,他本来的名字是徐世,家里挺有钱,在当地那可是出了名的大户人家。
他早就受够了隋朝的残酷统治,所以在十七岁那年,他就投身到了反隋起义军中。他还试着说服起义军的头儿翟让,一起起来反抗。
那时候,翟让琢磨着靠抢劫过日子,徐茂公一听,连忙拉住他说:“咱去抢穷人能捞到啥好处?隋炀帝不是正忙着挖京杭大运河嘛,去那儿干一票岂不美哉。”
翟让听了徐茂公的点子,立马带着手下跑到运河那边去抢劫。没想到,真的就像徐茂公预料的那样,他们轻轻松松就赚了一大笔钱,收获满满。
钱的问题搞定后,接下来就是想办法把起义军的队伍给壮大起来。
翟让把瓦岗寨搭起来后,徐茂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去把李密拉拢过来。
李密的祖宗曾是隋朝的大将军,上柱国头衔响当当,在老百姓心里威望高得很。要是咱能把他说动,让他来瓦岗寨,那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一看翟让这么有诚意,肯定都愿意来投靠,这样一来,招揽人才的事儿不就水到渠成了嘛。
寨子里的人越聚越多,翟让的短板就慢慢露出来了。
翟让这人吧,其实没啥大志向,对争权夺利那套也不太感冒,他就是喜欢钱多点儿。
后来,徐茂公瞧准时机,跟翟让提议,干脆把寨主的位置给李密算了,这权力交接做得挺顺畅。但徐茂公没想到,李密这人疑心病重,就算翟让看起来对权力没啥兴趣,李密心里还是直犯嘀咕。
我宁可对不起全世界,也不能让全世界对不起我。
李密安排了一场饭局,请了翟让和徐茂公来吃饭,打算在饭桌底下安排些人手。等时机一到,就摔杯子为信号,杯子一落地,立马动手。
翟让没多想,等明白过来时,已经躺在了一大滩血里。徐茂公一看情况不妙,撒腿就往外跑,但李密早有准备,他躲闪不及,肩膀挨了狠狠的一刀。
经过寨里好多智囊的一再劝说,李密顺势而为,不再坚持要杀徐茂公的决定,事情就这么缓和下来了。
徐茂公伤愈之后,才得知老上司翟让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心里头那个难过啊,觉得翟让的死跟自己判断失误脱不了干系。因此,他找了个由头,没答应继续跟着李密干的提议,一个人跑到溧阳去了。
没过多久,李密跟王世充开打,结果打输了,瓦岗寨也被攻占了。
徐茂公没盼到落魄如狗的李密回来,李密压根儿没想东山再起,直接就跑到了那时还是晋国公身份的李渊那里投诚了。
徐茂公一听这话,心里立马明白瓦岗寨已经是过去式了,自己守着李阳也没啥意思。想想李渊和李世民,那都是现在了不起的领袖,他要是投靠他们,也是挺正常的事儿。
然后,他就把溧阳那边所有的兵马和钱粮都打包好,直接送到了李密家里,跟他说:“以前呢,我是给你打工的,咱们有上下级的关系,守溧阳也是你安排我去的。我虽然可以考虑去投靠李唐,但绝对不能拿着你的东西去。所以现在,我把这些都还给你。”
徐茂公跟过去彻底划清了界限,清清爽爽地就来见李渊了。
李渊听了这话,心里头也是热乎乎的,直接说徐茂公真是个忠心耿耿的好臣子。
徐茂公对老东家心怀感激,对新老板也是忠心耿耿,因此后来李渊特别赏赐他姓“李”,这样一来,徐茂公也有了个新名字,叫“李世”。
李渊给李密找了个活儿,让他去当光禄卿,负责后勤买东西。这差事在别人眼里可是个肥差,但李密心高气傲,根本看不上。他觉得自家祖宗跟李渊的祖宗不相上下,不明白为啥李渊现在成了晋国公,自己却只是个不起眼的光禄卿。
长时间被这种不公的想法憋在心里,李密最终还是按捺不住,再次选择了起义这条路。
但李渊的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哪是李密那帮临时拼凑的队伍能比的?结果,李密没多久就打了败仗。
徐茂公一听说老东家李密也去世了,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眼泪哗哗地流,立马就穿上孝服。他还跑到李渊那儿,说要按君臣的规矩,给李密办场风风光光的葬礼。
李渊被他的忠诚和义气打动,答应让他负责为李密操办后事。
徐茂公这人特别讲义气,不会在别人有难时踩一脚,他这样的好品质,最后也间接帮了他的老爸一把。
徐茂公在负责守城那会儿,窦建德带着大军打进了溧阳,俘虏了好些人,连他老爹也给抓走了。
两边军队对着干,都是为了自己的老大。徐茂公他老爹呢,现在落在敌人手里。要是咱这边把他老爹给杀了,那敌人的气势肯定就弱了。
窦建德听完手下的提议,直摆手不同意。他想着徐茂公这人挺忠厚,自己也不想在徐茂公父亲这事儿上被人说三道四,所以最后还是把徐茂公的父亲给送回去了。
【智者决胜千里之外】
程咬金和尉迟恭在白璧关吵了起来,结果把李世民给害得陷入了危险。
尽管李世民最终把事儿都往自己身上扛了,但程咬金心里还是过意不去。他去找军师徐茂公,说要上战场立功赎罪。徐茂公心里盘算了一番,就给程咬金出了主意,说照这么干,肯定能大赢一仗。
尉迟恭在敌营里没能成功抓住李世民,结果元帅宋金刚又给他派了新任务,让他赶紧去介休城催着送一万石粮草来。
拿到粮草后,他马上就想返回,赶紧催着士兵们推着装满粮草的车赶紧走。
程咬金老早就在言商道那里等着了,看到目标钻进了圈套,他立马就跟尉迟恭干上了。
两队人马打得不可开交,程咬金那边的人瞅准机会,瞅见尉迟恭的手下没留意,就把所有的粮食给偷了。他们走言商道,东绕西绕的,一会儿就没影儿了。
程咬金一看徐茂公的法子管用了,二话不说,立马拍马屁往军营奔回去。
尉迟恭没看好粮草,现在没了法子,只能回头跑到介休,请求再拨一万石粮草过来。
在军营里,徐茂公对程咬金说,要不咱再在那地方埋伏一回,肯定能再抢到一万担粮食。
程咬金半信半疑,带着队伍往前,没想到还真在那个老地方撞上了尉迟恭和他的粮草队伍。
唐军士兵这回又使出了老招数,把全部粮食给抢了个精光,然后他们左弯右拐,眨眼间就不见了踪影。
徐茂公得知了尉迟恭的动静后,脑筋一转,又想出了个新主意。
尉迟恭对第三次运粮草这事儿特别重视,一般的点子根本行不通。
他让秦叔宝带着一千兵马,去白璧关的西边藏着,然后吩咐程咬金还是带着人躲在他们之前埋伏的地方。另外,马三保他们几个得偷偷地动身,去搅乱尉迟恭的注意力。
没错,敌军营地一下子就被打了个手忙脚乱。
徐茂公下了令,秦叔宝立马带着兵马,直冲冲地往白璧关赶去。他们一举拿下城关,让李世民的唐军顺利进了城,安置好队伍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偏台关和雁门关。采取突袭战术,秦叔宝带着兵马,一夜之间,连着打下了这三个关口。
程咬金和马三保对上尉迟恭后,发现粮草根本带不走。他俩一商量,干脆往车上扔干柴,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么一来,尉迟恭今天算是白忙活了,三次想拿粮草都扑了个空。
尉迟恭守的城被攻占了,粮食啥的也都没了,没办法,他只能回到介休县去。
李世民的兵马,就像徐茂公预想的那样,打了个漂亮的胜仗。
【三朝官场不倒翁】
徐茂公在官场里一直有个原则,那就是当官就做官的事,不当官就不掺和那些事儿。
在李世民当皇帝那会儿,他为选继承人这事儿挺头疼的。不知道该把皇位传给哪个儿子,皇子们一个个都使足了劲儿争,朝廷里的大臣们也是意见不合,吵得不可开交。
徐茂公之外,像褚遂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大臣,只要皇上问话,都一个接一个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可当皇上问到徐茂公时,他却闷声不响,啥也没说。
他直接说:“皇上家里的事儿,我插手不了。”
唐高宗李治坐上皇位后,他当上了司空,这人挺机灵,做事也很小心。
唐太宗李世民当年选继承人的纠结,在高宗那会儿又碰到了,不过这次情况可大不一样了。
因为王皇后没生下皇子,但武则天有,所以李治动了念头,想把王皇后废掉,让武则天当皇后。
李治面临选择,一边是相守多年的原配老婆,另一边则是年轻貌美的新欢,他拿不定主意,干脆就去问朝廷大臣们的看法。
褚遂良直接反对李治想换武则天做皇后的念头,“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是先皇亲自给陛下挑的。再说,王皇后到现在也没啥大错,哪能随便就废了她?要是陛下真想换皇后,大可以从那些大家族里好好挑挑,为啥非得选武氏呢?”
好多大臣都跟着说,觉得武氏以前虽然是先帝的侍从,但现在她想当皇后,实在不太合适。
不过,李治心里已经更偏向武则天那边了,他接着又去问徐茂公是怎么想的。
徐茂公稍微想了想,心里琢磨着,要是自己偏了心,站了队,那可就很有可能惹来杀头的危险。
不管是保持不变还是重新建立,都跟生死息息相关。
要是点头答应把王皇后给废掉,结果却没办成,那可就惹毛了王皇后。
要是皇上最终挑了武则天,那他要是还支持王皇后,可就等于自己往坑里跳了。
徐茂公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还是图个安稳。他就跟当年唐太宗问他立谁为太子时一样,给出了同样的答复:“这事儿是皇上您自个儿家里的事,何须问外人呢?”
李治心里踏实了不少,等武则天当上了皇后,她就放手让许敬宗去对付那些之前不同意立她为后的大臣,要么贬官,要么杀掉。徐茂公呢,因为说话模棱两可,居然躲过了一劫。
【半仙虚名】
徐茂公在爸妈都不在了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只能靠着两个亲哥哥过日子。吃的穿的用的,还有平时的花销,都是两个哥哥在管。他呢,就一门心思扑在书本上,别的什么都不用操心。
日子久了,哥哥和嫂子们渐渐有了怨言,俩嫂子都主张徐茂公也得插手家里的事儿,别整天像个局外人似的,啥都不管,全丢给他们操心。
俩哥哥特别支持这个想法,立马就到徐茂公屋里,直接说:“老三,我这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管家越来越费劲,你二哥又不愿意接手,你也不能老闷头读书啊,得出来管管家里的事儿,历练历练。”
徐茂公推辞不掉,只好答应下来,但他也明确提出条件,家里的大小事务都得他说了算。
春天刚露头角那会儿,徐茂公就让家里的短工先动手翻地,地翻完了,再去给麦子松松土。
谷雨一过,短工还在那儿不停地翻地、不停地锄草。瞅瞅隔壁家的春苗,都已经长得老高了,跟筷子似的。可自家东家徐茂公的田里,还是光秃秃的黄土地。短工心里头也犯嘀咕,开始嘀咕起徐茂公这个当家的来。
麦子开始泛黄,徐茂公催促短工赶紧把麦子收割了。
短工们看着那些还没长熟的麦子被割掉,心里头那个痛啊。他们猜不透徐茂公到底咋想的,就觉着他好像压根儿不懂啥时候该种啥时候该收,把农时都给耽误了。
第二天一早,俩哥哥跑到打麦场,瞧着那一堆堆刚泛黄梢的麦子捆儿,心里头对徐茂公的法子也是直摇头,觉得很不妥当。
但徐茂公心里早有盘算,等所有准备都妥当后,他就吩咐短工把苫子盖到麦堆和屋顶上,还得拿草绳给紧紧绑好。
大晴天干这莫名其妙的事儿,短工们议论纷纷,有人心里直犯嘀咕,“三掌柜这么折腾,怕是要把自己折腾穷了,咱们的工钱也得悬啊。”
就在这时,大如豆子的雨点跟核桃那么大的冰雹一块儿从天上砸了下来。
徐茂公那些奇怪的举动现在都说得通了。
住草屋的人家,屋顶很结实,不怕东西砸下来。但我们住的瓦房就不同了,它很容易坏。所以,我们在屋顶上铺了层厚厚的苫子,这样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一般老百姓地里的麦子和作物也没躲过这场灾祸,倒是徐茂公家的,因为收得早,所以一点没受影响。
徐茂公的兄嫂心里头原先那股子不痛快,一下子就全没了,慢慢地,他们也开始打心底里佩服起徐茂公来。
接着,该种地的日子又来了。
短工采纳了徐茂公的主意,把家里那一百多亩田地全种上了糜子。
哥哥听了这话,心里又犯嘀咕,觉得徐茂公这主意不太靠谱。要是全种上黍子,那到了收获的时候,他们不就天天得吃那黏糊糊的饭了嘛。
不过,徐茂公可没被他们的纠结和迟疑给动摇。
秋天一到,徐茂公种的黍子长得特别好,每颗都圆鼓鼓的。家里的粮仓,不管大的小的,都堆得满满当当,顶上都冒出了尖儿。
我哥还在为那一大堆黍子怎么处置犯愁呢,徐茂公这家伙又抢先一步,瞅准了其中的门道。
隋炀帝杨广特别爱享受,为了让那个木橇溜起来,他琢磨出个招儿,就是把黍子撒满地。
接着,他安排手下到处去找人买黍米。有个官员听说徐茂公家里黍米收成特别好,就马上赶过去,用高价把徐茂公家的黍米全给收购了。这样一来,徐茂公家里可真是赚了不少钱。
大家都觉得徐茂公肯定有啥特别的本事,能懂天上的事儿,也知道地下的鬼神,从那以后,徐茂公就有了个外号,叫“半仙”。
【临终预示竟成真】
徐茂公快不行的时候,把家里的孩子们都叫到跟前,很认真地交代说:“要是以后有哪个孩子心高气傲,结交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你们得先动手教训,实在不行就除了他,然后再告诉我。”
说白了就是给后人提个醒,要是碰上个特别厉害的角色,那就得赶紧除掉,不然他可能会起兵造反,连累到家里。
那时候,大家都没把他的话当回事儿。但过了好些年以后,他的孙子徐敬业,尽管已经当上了大官,享受着丰厚的待遇,却还是选择了反叛这条路。
唐高宗李治得了痛风病,整天脑袋晕乎乎的,看东西都模糊。这样一来,朝廷里的大事小情,就都让武则天给接管了。
武则天体验到了掌握大权的快感,慢慢觉得代理朝政不过瘾了,她逐渐把手伸向了确立皇位继承人的事情上。
以前,李治和一个宫女生的老大李忠,被大家认定是太子。不过,等武则天当上皇后,她就把自己的儿子李弘扶上了太子位。但李弘对老妈武则天手握大权这事儿,心里头挺不痛快的。
没过多久,李弘就走了,然后武则天选了李贤来当新的太子。
不过,李贤对武则天的诸多观点持反对态度,这样一来,母子二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终,李贤被贬到外地,饱受折磨而死。
李显跟她前两个哥哥比起来,真的是挺不一样的。他这人比较普通,对武后的话那是百依百顺。武后就觉得,这回可算是找了个能随便摆布的“听话小子”。所以,武后就又让他当上了太子。
不过,当李显坐上了皇帝的龙椅,尝到了手握大权的甜头后,他就不再愿意顺着武则天的意思了。他开始拉拢韦皇后那边的人,想建立起自己的力量,跟武则天对着干。但这些小把戏,根本逃不过武则天的眼睛。
李显被赶下台后,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李旦就当上了皇帝。
但武则天手握大权,随心所欲地废黜和册立皇帝,这事儿早就在地方上惹出了不少怨气。
徐敬业拉拢了一堆被朝廷踢出局的官员,一块儿把声讨武后的文告发往各地。他们还找了个长得特别像死去太子李贤的人,跟大伙儿撒谎说:“李贤其实没死,就躲在这城里头呢,他让我们起来造反。”
他打着李贤的旗号,召集全天下的英雄好汉,一块儿商量起兵造反的事情。
可徐敬业压根儿没想过,他们发动的叛乱会那么快就被平息掉。
武则天知道这事后,立马把李敬业他爷爷和他爸的官职爵位都给撤了,还让人挖了他们的坟,把棺材都给劈了。另外,她还收回了之前赐给他们的“李”姓,让他们用回本来的姓。
徐敬业的兵马跟朝廷的军队干上了,士兵们累得不行,队伍也乱糟糟的。跟李孝逸那一仗,结果没打过,吃了败仗。
他拉上老婆孩子,简单收拾了点东西就往润州跑,打算从海边坐船逃到高丽去。
不过,起兵反抗的事情已经没戏了,徐敬业的手下王那相直接就把他的头给剁了下来,拿这个去当向朝廷军队表示归顺的见面礼。
后来,战争终于结束了,乱世归于安宁。
【结语】
徐茂公这人,聪明绝顶却自称半仙,其实他心里明白,装糊涂才是保全自己的妙招。他这辈子,就是这样既精明又装傻地过着。
他凭借一片丹心,让全家都沾上了光,赢得了荣誉。
以前吕布频繁换主,三次改换门庭;而现在徐茂公历经三个朝代更迭,却依然能让君王安心,没遭到猜疑。这不也说明了,他背后靠的是忠义的力量吗?
因为忠诚,所以被重用,因为讲义气,所以才甘心被使唤。
徐茂公这人,时而糊涂时而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