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查甲功 健康早掌控丨甲状腺: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健康 05-07 阅读:86 评论:0

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虽形如“蝴蝶”,却掌控着代谢、发育、心血管功能等核心生理过程。然而,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及环境因素影响,甲状腺疾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隐形杀手”。

为了更好地推动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益彩明天-甲状腺疾病预防公众科普教育公益活动项目,于2025年5月6日下午在滨州市进行了第十九场科普会议。该项目旨在加强甲状腺疾病知识科普,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

本期项目邀请到滨州市人民医院的于文教授为滨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职人员进行了一场线下的甲状腺疾病公益科普讲座。本次讲座中,于文教授向大家科普了常见慢性病之一——甲状腺疾病的相关知识。

触目惊心的现状:甲状腺疾病居然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流行病

2024年中国甲状腺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

我国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已达28.7%,意味着每3-4人中就有1名患者。甲状腺结节检出率35.2%(超声检查);临床甲减患病率7.3%,亚临床甲减12.6%;Graves病发病率十年增长180%;甲状腺癌年增长率持续保持15%以上。

而目前仅41.5%的患者主动就诊,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延误2.3年,治疗达标率不足35%。

于教授特别指出:"甲状腺疾病正在呈现年轻化趋势,20-40岁职场人群的患病率增速最为显著,这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甲状腺其实是人体代谢的“总指挥”

甲状腺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形似蝴蝶,重量仅约20-30克,却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张教授强调:“甲状腺激素(T3、T4)几乎调控全身所有器官的功能,包括新陈代谢、体温调节、心脏跳动、大脑发育、肌肉力量、消化吸收等。”

胎儿及儿童期:甲状腺激素不足可导致呆小症(克汀病),影响智力发育和骨骼生长。

成年人: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发心慌、手抖、消瘦;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则会导致疲劳、记忆力下降、体重增加。

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被误诊为心脏病、抑郁症或痴呆。

甲状腺就像汽车的油门,激素过多或过少都会让身体‘失控’。

常见甲状腺疾病及症状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核心机制:因甲状腺激素(T3/T4)过度分泌导致代谢亢进,常见病因包括Graves病(占80%)、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等。

典型表现

高代谢综合征:体重骤减(月降5-10kg)、多汗、怕热、持续性心悸(静息心率>100次/分)。

神经系统兴奋:手抖、失眠、焦虑,严重者可出现甲亢性周期性瘫痪(亚洲青年男性高发)。

眼部症状:Graves病特有突眼(双侧眼球突出>18mm),伴眼胀、畏光、复视。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长期压力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Graves病)患者。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核心机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病因包括桥本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碘131治疗后、甲状腺切除等。

典型表现

低代谢综合征:体重增加、畏寒、乏力、皮肤干燥粗糙。

神经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抑郁,严重者可出现黏液性水肿昏迷(病死率20%)。

生殖系统影响:育龄期女性月经紊乱、不孕,妊娠期甲减增加胎儿智力低下风险。

高危人群:中老年女性、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碘摄入不足者。

3.甲状腺炎(如桥本甲状腺炎)

典型症状:早期可能甲亢,后期发展为甲减,常伴有甲状腺肿大。

4.甲状腺结节

典型症状:多数无症状,部分可触及颈部肿块,少数有压迫感。

恶性风险:约5%-10%的结节可能为恶性,需超声和穿刺活检鉴别。

5.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症状表现: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是甲状腺出现肿大的现象,或者在颈部甲状腺的位置发现硬块,硬块质地硬而固定,表面不平,会随着吞咽上下移动。随着肿块增大,可能压迫食管或气管,引起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声音嘶哑;也可能刺激周围组织,引起耳痛、肩痛等局部疼痛。

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发生远处转移,转移到肺部、胸骨、椎骨等部位,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心悸、内分泌失调等症状,重症可能导致重度呼吸困难和窒息。髓样癌病人有时会出现腹泻、颜面潮红、低血钙症状。

病理类型

乳头状癌(85%):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90%,但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滤泡状癌(10%):血行转移风险高,需全甲状腺切除及碘131治疗。

髓样癌(3%):源于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50%为遗传性(RET基因突变)。

未分化癌(2%):进展迅速,平均生存期6个月,对放化疗均不敏感。

以下人群需特别关注甲状腺健康:

女性:尤其是妊娠期、产后及更年期女性,激素波动易诱发甲状腺疾病。

有家族史者:桥本氏病、甲亢等疾病具有遗传倾向。

碘摄入异常者:缺碘或过量补碘均可能引发甲状腺肿大或功能异常。

精神压力大者:长期焦虑、抑郁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风险。

接触电离辐射者:如曾接受颈部放疗或从事放射性工作。

甲状腺疾病防治专家建议

一、高危人群精准筛查,构建疾病预警网

女性群体

风险因素:雌激素波动、自身免疫异常、妊娠期免疫失衡。

筛查建议:35岁以上女性每年检测甲状腺功能(TSH、FT4、FT3)及颈部超声;妊娠期女性需在孕8周前完成筛查,若TSH>2.5mU/L或存在抗体阳性(TPOAb/TgAb),需每4周复查并评估用药。

家族遗传史者

风险因素:遗传易感性增加乳头状癌风险3-5倍。

筛查建议:一级亲属患甲状腺癌者,从20岁起每年行颈部超声检查;若发现甲状腺结节,需进一步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B)。

碘摄入异常者

筛查建议:沿海地区居民每年检测尿碘水平,内陆缺碘地区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

风险因素:碘过量(尿碘>300μg/L)易诱发甲亢,碘缺乏(尿碘<100μg/L)增加结节性甲状腺肿风险。

辐射暴露者

风险因素:放疗后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20-30倍,未分化癌风险显著升高。

筛查建议:儿童期接受过头颈部放疗者,需终身每1-2年行甲状腺超声及Tg(甲状腺球蛋白)检测。

二、分级防治策略,实现全周期管理

一级预防: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控:每日碘摄入量150-300μg(沿海地区减少海带、紫菜摄入,内陆地区食用加碘盐)。

辐射防护:儿童青少年慎用颈部CT/X光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暴露。

情绪管理:长期不良情绪可诱发甲状腺疾病,建议通过运动、冥想缓解压力,避免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可导致甲状腺抗体水平升高30%)。

二级预防:早筛早诊

体检项目:

常规人群:每2年1次甲状腺功能检测+颈部超声。

高危人群:每6个月1次,增加TgAb、TRAb检测。

警示信号:颈部肿块随吞咽移动、声音嘶哑、持续咳嗽或吞咽困难,需立即就医。

三级预防:规范治疗与康复

甲亢:首选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疗程1.5-2年;碘131治疗适用于药物不耐受者,但需警惕永久性甲减。

甲减: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根据TSH动态调整(老年患者目标TSH 4-6mU/L,妊娠期<2.5mU/L)。

甲状腺癌:乳头状癌以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主,辅以碘131治疗及TSH抑制疗法(TSH<0.1mU/L);未分化癌以姑息治疗为主。

三、确诊患者,要重视定期随访

甲状腺疾病(尤其是甲状腺癌)的长期随访对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随访检查重点项目

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癌术后常规一个月需复查甲功一次,以评估TSH水平,调整服用甲状腺素片的剂量。对于甲状腺全切及碘131治疗后的患者还需要关注Tg和TgAb的变化趋势,如果血清中Tg或TgAb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有腺体或病灶的残留、肿瘤复发等。

彩超:颈部超声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建议术后6个月首次复查颈部超声,之后无病生存者,每6 - 12月一次,如果是复发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超声复查的时间。

其他影像学:对于超声无法完全探及的部位,以及Tg或TgAb持续升高但超声未见明确转移灶时,可行颈部增强CT或MRI寻找颈部复发病灶,同时行胸部CT检查,查看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甲状腺虽小,却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环境因素变化,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定期体检、科学防治、健康生活方式是守护甲状腺健康的关键。希望更多人关注甲状腺健康,远离疾病困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