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个"好习惯"】可能正在悄悄伤害大脑,引发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一些人们认为有益健康的"好习惯"可能反而在悄悄伤害我们的大脑健康。当这些习惯成为日常,我们的认知功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作为一名从事神经内科工作多年的医师,我经常看到许多患者在被确诊为认知障碍时的惊讶与困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一直在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却不知道某些习惯可能适得其反。本文将基于最新的医学研究,为大家揭示一些可能增加认知衰退风险的所谓"好习惯"。

很多人认为工作日熬夜后,周末可以通过长时间睡眠来"补回来"。然而,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数据显示,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导致大脑清除β-淀粉样蛋白的效率下降,这种蛋白质的累积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连续三天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其认知测试成绩显著下降,且需要至少一周的规律作息才能恢复。长期的睡眠债无法通过一次性补觉来偿还,反而会增加大脑的氧化应激水平。

智能手机和电子备忘录让我们可以随时记录信息,减轻记忆负担。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表明,过度依赖外部工具记忆信息会减少大脑海马体的活动,而海马体正是形成新记忆的关键结构。
一项跟踪2000名中年人10年的研究显示,那些习惯于依靠电子设备而非自身记忆力的人群,其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比对照组快27%。适度的"用脑"和记忆训练对维持认知功能至关重要。

现代人工作忙碌,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降低脑部血流量,减少大脑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而影响认知功能。
研究数据显示,连续坐着工作超过90分钟不休息的人群,其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测试成绩明显低于每45-60分钟短暂活动的对照组。大脑需要通过身体的活动来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低碳水、生酮饮食在减重人群中颇受欢迎,但中国营养学会的专家警告,大脑每天需要约130克的碳水化合物来维持基本功能,长期严格限制碳水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超过6个月)严格限制碳水摄入(低于50克/天)的参与者在记忆力和注意力测试中表现较差。葡萄糖是大脑的主要能源,虽然身体可以通过酮体提供替代能源,但这种状态并不适合所有人长期维持。

我们生活在一个"洁癖"盛行的时代,抗菌洗手液、消毒湿巾无处不在。然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最新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抗菌产品不仅会杀死有害菌,也会破坏有益的共生菌群,而肠道微生物平衡与大脑健康密切相关。
"肠-脑轴"理论认为,肠道微生物通过产生神经递质前体、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影响大脑功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发现,长期使用强效抗菌产品的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同时伴随着轻微的认知功能下降和情绪波动增加。

不少人为追求高效工作和优质睡眠,会创造极度安静的环境。但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指出,适度的背景声音对大脑认知功能的维持反而有益,完全隔绝环境声音可能导致感官刺激不足。
研究显示,长期处于极度安静环境中的人,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会下降,这种变化与早期认知功能衰退有相似之处。适度的环境声音可以维持大脑的警觉性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好习惯"对大脑带来的潜在危害呢?
首先,培养规律的作息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相似的起床和睡觉时间,避免过大的时间差。其次,有意识地锻炼记忆力,比如尝试记住购物清单而不立即记在手机上,或是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

工作时,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每专注工作45分钟后起身活动5-10分钟,既提高效率又保护大脑。饮食方面,保持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不盲目追求极端饮食模式。
关于环境卫生,保持基本清洁即可,不必过度消毒,让皮肤和肠道的微生物群保持多样性。创造学习和工作环境时,可以添加适度的白噪音或自然声音,如流水声、树叶沙沙声等,这些声音能够温和地刺激大脑,维持其活跃度。

最重要的是,大脑健康需要全面的关注,包括身体活动、社交互动、认知挑战和情绪管理。没有任何单一习惯能决定认知健康,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于我们的大脑。
了解这些知识后,希望大家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习惯,做出更有利于大脑健康的选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认知障碍,从今天的小习惯开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第39卷;《中国睡眠医学杂志》2022年第3期;《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第102卷;《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年第4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