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影帝”公叔痤:赶走吴起、放跑商鞅,临死前还在表演

社会 05-07 阅读:9 评论:0

战国初年,魏国曾是中原霸主,文有李悝变法,武有吴起练兵,连秦国都被压得喘不过气。

可谁能想到,魏国的衰败竟始于一位“贤相”?他表面谦逊仁德,实则机关算尽,亲手赶走两大奇才,葬送国家未来。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影帝级”权臣——公叔痤的荒诞人生。

靠“演技”挤走战神吴起

公叔痤的上位史,堪称战国版《甄嬛传》。

公元前387年,他接替田文成为魏国相国,还娶了魏国公主,风头一时无两。但有个人的存在让他如坐针毡——西河战神吴起。吴起镇守西河时,打得秦国不敢东进,威望高到连魏武侯都要忌惮三分。

公叔痤的仆人献上一计:“吴起这人爱面子,您让公主当面羞辱您,他怕自己娶公主后也受辱,肯定不敢接这婚事!”公叔痤立刻照办,一边在魏武侯面前装忧国忧民:“吴起太优秀了,咱魏国庙小,留不住他啊!”一边设局让吴起目睹公主撒泼。果然,吴起拒婚,魏武侯疑心大起,吴起察觉不妙连夜逃往楚国。

公叔痤赶走吴起后,却在多年后大胜韩赵联军时,假惺惺将功劳归给吴起的训练,骗得魏惠王加赏百万亩地。这波“又当又立”,堪称职场厚黑学天花板!

谦逊人设背后的算计

公元前362年,公叔痤率军大败韩赵联军,擒获赵将乐祚。魏惠王大喜,要赏他百万亩地。他却突然“影帝附体”,扑通一跪:“功劳都是吴起的!是部下巴宁、爨襄的!是大王军法严明的!”一席话哄得魏惠王心花怒放,反手又给他加了四十万亩地,顺带赏了吴起后人二十万亩。

逼走吴起的是他,借吴起之名揽功的也是他。这操作像极了现代某些领导:“项目成了是我指挥有方,黄了是下属能力不行。”

一场精妙的“甩锅大戏”

公叔痤最“精彩”的表演在生命最后时刻。公元前361年,他病重卧床,魏惠王来探病问计。他这才推荐了中庶子公孙鞅(即商鞅),还补了句:“不用就杀了他!”魏惠王嗤之以鼻:“让个无名小辈治国?公叔老糊涂了吧!”

公叔痤转头却对商鞅“坦白”:“我建议大王杀你,你快逃吧!”商鞅淡定一笑:“他连用我都不同意,怎会听你的杀我?”果然,商鞅顺利投奔秦国,开启变法强秦之路。

公叔痤临死前既要赚“荐贤”美名,又怕商鞅威胁自己地位,干脆把锅甩给魏惠王。这波“死后挖坑”,直接把魏国埋进了历史尘埃。

自私鬼还是背锅侠?

司马迁在《史记》中暗讽:“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早不推荐,非要等死了才说。

魏惠王更被刘向骂作“悖者”,活活放跑商鞅,让“秦日强,魏日削”。

但细品公叔痤的操作:排挤吴起是为保相位,迟荐商鞅是怕变法触动自己与公主的贵族利益。所谓“贤相”,不过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历史冷知识:

“痤”字之谜: 公叔痤的“痤”在古汉语中意为毒疮。有人调侃:这名字注定他是魏国的“病灶”。职场“两面人”鼻祖: 明代思想家李贽评价他:“荐贤而恐贤者夺己之位,其心可诛!”伯乐悖论: 现代学者分析,公叔痤陷入“千里马悖论”——发现人才却不敢用,怕威胁自身利益。结果“伯乐”成了国家罪人。

公叔痤的人生,像一面照妖镜,映出人性中自私与短视的幽暗。他算计了一生,却让魏国丢了霸业,自己只落得“伪善权臣”的骂名。

历史没有如果,但倘若吴起、商鞅留在魏国,战国格局又会如何?这个问题,留给各位看官品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