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为何与中科院院士无缘?
2025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公布了新一届院士名单,94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当选外籍院士。这是继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国际科学界再次对她在青蒿素研究领域的贡献给予最高认可。然而,这一消息也再次引发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拯救数百万生命的科学家,却始终无法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屠呦呦的科研成就是无可争议的。她在20世纪70年代领导团队从青蒿中提取出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这一发现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至今已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3。2015年,她成为中国首位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随后又获得拉斯克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国际国内顶级荣誉8。然而,尽管国际科学界对她推崇备至,中国科学院(CAS)却始终未将她纳入院士行列。
相比之下,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评选标准更注重科学贡献本身,而非资历、头衔或行政背景。NAS院士是纯粹的学术荣誉,不附带行政权力或资源分配权1。而中科院院士的评选,则涉及复杂的学术政治、推荐机制和资历门槛。屠呦呦的案例,恰恰暴露了两种院士制度的根本差异。
综合各方分析,屠呦呦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科院院士评选长期存在“三看”标准——看论文数量、看博士学位、看海外经历。而屠呦呦恰恰是“三无科学家”,她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此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未再攻读更高学位;她的研究完全基于国内团队协作,未像许多院士候选人那样拥有欧美名校经历;青蒿素研究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523任务”,成果多以集体名义发表,个人署名论文较少。
青蒿素的发现是“523项目”的集体成果,涉及全国多家科研单位。尽管屠呦呦是核心人物——她率先提出乙醚提取法并验证其抗疟效果——但在国内评审体系中,集体成就往往难以归功于个人7。相比之下,国际奖项(如诺贝尔奖、拉斯克奖)更倾向于表彰关键突破者,因此屠呦呦在国际上获得认可,而在国内却因“团队争议”被边缘化。
中科院院士的评选高度依赖同行推荐,而屠呦呦长期专注于特定领域,未广泛参与学术社交或“圈子文化”。有报道称,她在科研圈内性格直率,甚至因“不善交际”而未能获得足够支持。此外,院士增选对高龄科学家设有隐形门槛(如65岁以上需6名院士联名推荐),这也让年事已高的屠呦呦更难进入候选名单。
屠呦呦的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或许会让国内科学界重新思考:真正的科学荣誉,应该基于改变世界的贡献,还是符合某种“标准化”的学术履历?
屠呦呦曾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属于我的团队和国家。”对于这位年近百岁的科学家而言,院士头衔或许早已不再重要。但她的经历却提醒我们:科学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动人类进步,而非迎合某种评选体系。
当国际科学界一次次肯定她的成就,而国内体制却未能给予同等级别的认可时,我们或许该问:到底是屠呦呦不够格成为院士,还是我们的院士评选标准需要改变? 答案,或许就藏在青蒿素拯救的无数生命之中。